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64篇
  免费   195篇
  国内免费   191篇
系统科学   90篇
丛书文集   366篇
教育与普及   383篇
理论与方法论   125篇
现状及发展   39篇
综合类   9547篇
  2024年   50篇
  2023年   173篇
  2022年   185篇
  2021年   172篇
  2020年   135篇
  2019年   155篇
  2018年   77篇
  2017年   129篇
  2016年   167篇
  2015年   295篇
  2014年   537篇
  2013年   495篇
  2012年   651篇
  2011年   724篇
  2010年   736篇
  2009年   737篇
  2008年   749篇
  2007年   683篇
  2006年   477篇
  2005年   443篇
  2004年   369篇
  2003年   315篇
  2002年   336篇
  2001年   299篇
  2000年   255篇
  1999年   172篇
  1998年   137篇
  1997年   154篇
  1996年   149篇
  1995年   118篇
  1994年   110篇
  1993年   68篇
  1992年   70篇
  1991年   82篇
  1990年   55篇
  1989年   41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抗震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助国内外的研究成果,阐述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抗震性能、震害表现及抗震设计要求,并提出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阻尼比及水平地震作用取值的建议,可供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72.
以La(NO3)3·6H2O、(NH4)2Fe(SO4)2和Fe2O3为原料,运用正交实验法确定最优实验条件,利用固-液界面法制备稀土铁酸盐超细粉末———铁酸镧.对产物进行部分物理测试,分别测定其全铁、亚铁离子含量,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测定其形貌和粒径.结果表明,产物为均匀的圆球状纳米微粒,平均粒径76.0nm,反应中没有经过中间化合物,而是在固液界面上进行的.  相似文献   
73.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空间的探讨成为学界关注的话题,从内容和角度来看,大多限于现象层面的剖析。本文从媒介形态理论的视角出发,通过对网络虚拟实质的分析以及对传媒工具的不可消解性的认同,着重说明网络作为传媒工具在现实生活中的本质特征,以及网络虚拟与网络媒介发展的关系;试图对网络虚拟给出一种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74.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水中六种酚类化合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高效液相色谱仪作.为分析手段,对水中六种酚类含量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实验结果显示,六种酚的相关系数均为99.99%,线性良好,固相萃取效果好,回收率在86%-111%之间,该方法的准确度和精确度也得到很好的控制。  相似文献   
75.
以键合有β-环糊精的硅胶为手性固定相,对2-(9-蒽基)-2-羟基乙酸及其3种衍生物2-(9-蒽基)-2-甲氧基乙酸、2-(9-蒽基)-2-羟基乙酸乙酯和2-(9-蒽基)-2-甲氧基乙酸乙酯的外消旋体进行薄层色谱分离.结果表明,当以环己烷/丙酮/甲醇(V:V=3:2:1)为展开剂时,两种酸的相对比移值分别为8.47和12.57;以甲苯/氯仿/丙酮(V:V=5:2:1)溶剂系统作为展开剂时,两种酯的相对比移值分别为9.25和20.81.  相似文献   
76.
设计了一种以挥发性产物和非挥发性底物为特征的四相反应器——分离器。在此反应器中,生物催化剂被固定在固体柱填充物上并与含有底物的液相接触,汽相流过柱子而将挥发性产物蒸发迸入汽相。反应器由同方向流的浓缩器和反方向流的分离器两个基本汽——液流部分组成。并建立了吸附的单层细胞稳态群体数学模型和反应器平衡状态模型。  相似文献   
77.
本文进行了有粘结和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的反复荷载试验。结果表明,试件能够形成塑性铰;有粘结框架的耗能量大于无粘结框架,但无粘结框架的残余变形比有粘结框架小:试验后无粘结框架的预应力损失可略去不计,而有粘结框架在塑性铰处的预应力损失则达70%。本文提出的算法实现了预应力框架包括下降段在内的有限元全过程滞回分析,同时也可适用于非预应力框架。  相似文献   
78.
对预应力混凝土箱梁进行爆炸损伤评估研究。首先,对矩形梁进行爆炸数值分析,结合现场试验结果验证了爆炸数值模型的准确性、可靠性。其次,基于箱梁剩余承载力,建立了箱梁爆后损伤评估准则。通过对预应力混凝土箱梁在不同爆炸工况下的爆后剩余承载力计算,建立箱梁各损伤程度下P?I(超压?冲量)曲线。研究发现,混凝土强度对箱梁超压和冲量临界值影响较大,钢筋屈服强度对超压和冲量临界值影响较小。随着结构损伤等级的增大,各参数对箱梁P?I曲线的影响幅度各不相同。最后,对不同混凝土强度箱梁中各损伤等级P?I曲线进行公式拟合,并对拟合参数β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9.
钒是我国重要的战略金属资源,广泛应用于钢铁、化工、航空航天等领域。钒渣作为我国最重要的含钒原料,其钙化提钒及锰化提钒工艺在钒的高效分离、尾渣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优势显著,但焙烧过程中钒酸钙和钒酸锰始终共存。两种钒酸盐的生成机理及钒与钙、锰反应能力的差异是两种提钒工艺的基本问题和共性问题,这对充实提钒基础理论和促进提钒工艺优化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基于扩散偶研究方法,通过制备氧化钙–氧化钒和二氧化锰–氧化钒扩散偶,并在不同时间恒温焙烧,比较研究了钙、锰与钒组元固相反应的界面扩散行为差异;阐明了钒酸钙和钒酸锰的生成机理;进一步基于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能谱分析研究并计算了扩散产物和扩散系数随焙烧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焙烧时间的延长,氧化钙–氧化钒、二氧化锰–氧化钒两组扩散反应逐渐进行。氧化钙–氧化钒扩散偶中钙和钒的分布区域边界始终清晰。而对于二氧化锰–氧化钒扩散偶而言,随着恒温焙烧时间的延长,二氧化锰逐渐分解生成三氧化二锰,钒组元能扩散到三氧化二锰内部,但仅有部分钒与锰反应形成扩散产物层。氧化钙–氧化钒、二氧化锰–氧化钒扩散偶的界面反应产物分别是偏钒酸钙和偏钒酸锰。恒温焙烧16 h后,产物厚度分别为39.85和32.13 μm,且由于组元扩散反应能力的限制,两个扩散偶均达到反应平衡。相同恒温焙烧时间内,氧化钙–氧化钒扩散偶的扩散系数略高于二氧化锰–氧化钒扩散偶,这说明钒与钙的扩散反应比钒与锰的扩散反应更易进行。  相似文献   
8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