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系统科学   1篇
丛书文集   22篇
教育与普及   40篇
理论与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50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69篇
  2013年   54篇
  2012年   62篇
  2011年   76篇
  2010年   59篇
  2009年   61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丰雷激 《河南科技》2023,(10):124-127
【目的】探寻新时代背景下加强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知识产权保护的路径,推动《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条例(征求意见稿)》的出台。【方法】对辽宁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下的创新型探索进行分析。【结果】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在当今时代下具有发展和保护并行的趋势,但在保护上仍然存在理论逻辑冲突等法律保护问题与局限性。【结论】针对保护的困境问题,分析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自身特性,对存在问题的内在逻辑与局限性进行分析,提出明确权利主体、细化法律衔接等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知识产权保护路径。  相似文献   
22.
非语  李超 《科学之友》2010,(3):14-19
流传民间3000多年,以其色彩鲜明、造型生动的特色深受群众喜爱的广灵剪纸,继2006年被列入山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一步一个台阶地快速发展,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10月更上一层楼,被成功列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23.
地方戏曲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其与当地生态环境密切联系的原生态性:生态环境孕育了地方戏曲,生态环境的逐渐改善与恢复,对保护地方戏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作用。作者通过对豫西北民间戏曲二股弦、怀梆的调查,从实例出发,以文化人类学角度加以分析,探讨了自然生态与地方戏曲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4.
孥智勇  尹霞 《科技信息》2010,(22):I0052-I0052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藏着丰富的思想教育资源,具有培育高校大学生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提升人文素养和文化品位、锻炼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作用。我们应根据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特点,采取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和实践活动相结合等途径,借鉴和利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可以丰富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加强对高校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25.
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走向世界的窗口,在这条道路上古代中国得以与西方文明交融交汇,共同促进了世界文明的进展。建立一套保护丝绸之路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办法,并对此进行研究,这不仅对这些地区的非物质文化保护具有积极的促进和示范作用,而且对于我国构建适合自己国情的非物质文化保护体系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6.
本文根据衡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四条标准: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具有展现中华民族文化创造力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具有在一定群体中世代传承、活态存在的特点;具有鲜明特色,在当地有较大影响。结合南涧彝族“跳菜”的实际情况进行比照分析,得出了南涧彝族“跳菜”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论。  相似文献   
27.
对于人类灿烂的历史文化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是永恒的,对它的研究和保护也将是永远的.随着黑龙江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诞生,人们开始更加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让更多的人认识并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为了使文化遗产保护理念深入人心,本文针对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起源、特色和如何更好地保护、传承等问题进行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28.
设计在"非物质社会"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非物质社会的基本概念开始,指出非物质社会对人类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作者试图通过非物质社会对设计与技术、艺术的关系产生的一系列变化,着重探讨非物质社会所赋于设计的新概念和含义,以及未来设计变化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29.
设计既与现实生产的制造和运行相联系 ,又与美学和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相联系 ,因而成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统一的微观现实机制和中介环节。在信息时代 ,设计者为了控制硬件结构的非秩序幽灵 ,创造出了一种“非物质文化” ,即“软件形式”。设计的重心已经不再是一种有形的产品 ,而是一套抽象的“关系” ,即无形的、人与机器的语言对话。为此 ,应该更新工业社会关于技术、产品、市场的开发设计等传统观念 ,克服传统的工业设计在“满足人的无限丰富的需要”这一本质层面上的盲区 ,确立包括工业工程设计和社会工程设计相统一的广义设计观念。最后 ,文章分析了现代艺术与现代设计的关系 ,展示了两者日趋融合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0.
韩宇宏 《漳州师院学报》2007,21(2):121-127,13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前世界许多民族解决身份认同危机的重要途径。当前世界存在着文化全球化的趋势,也存在着多元化的诉求;在这两者搏弈的合力矩阵中前者略占上风,被更多群体所认同。文化资源具有非专属性,很容易被强势文化所掠夺。以西方(美国)文化为代表的世界主流文化,对当前亟待破解的人类生存困境无能为力;这里涉及到人类的生存观念。真正与自然永世和谐的生存观念,只能在各民族古老的传统文化中获得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遭遇到现有人口的压力和必须对现代化诉求遏止的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