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1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59篇
系统科学   7篇
丛书文集   41篇
教育与普及   294篇
理论与方法论   43篇
现状及发展   11篇
综合类   108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73篇
  2013年   74篇
  2012年   83篇
  2011年   87篇
  2010年   67篇
  2009年   96篇
  2008年   90篇
  2007年   90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73篇
  2004年   65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48篇
  2000年   55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137Cs 法测定青藏高原土壤风蚀的初步结果   总被引:30,自引:3,他引:27  
^137Cs作为大气核试验所产生的人工放射性核素,以其独特的理化性质而成为研究土壤侵蚀和沙沉积的一种良好的示踪源,在青藏高原风蚀地区应用^137Cs法研究了土壤风蚀的现代过程,初步查明青藏高原^137Cs背景值及其分布,通过^137Cs剖面分布态势分析,探讨不同类型土地的现代风蚀过程,认为灌丛沙堆和半固定沙地经历了风沙蚀积的交替过程,而草地和旱作农田均表现为单一的风蚀过程;经^137Cs模型计算,  相似文献   
52.
异地引种驯化是现代拯救濒危珍稀野生动物的有效方法之一。为抢救我国高原国家一、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经国家林业部批准,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四上青藏高原。在被称为“世界第三极”的世界屋脊上,行程千里追踪和考察野生动物,足迹遍及北起祁连山、昆仑山、唐古拉山、南至喜马拉雅山的广大地区,其间拍摄了大量野生动物的生态图片,为进一步的引种圈养野生动物收集了大量珍贵的一手资料。青海省境内的昆仑山,海拔在4500-5000米以上,这里雪峰连绵,两侧的荒漠草滩上,湖泊溪流错落有致,水资源相对充沛,是青藏高原珍奇动物的乐园。这…  相似文献   
53.
针对高压压裂泵配流效率低、配流阀工作寿命短的问题,通过流场特性仿真对配流阀的结构参数进行优化.分析阀盘升程及锥角对阀内压力、阀口流速及流量系数的影响,得出合适的阀盘升程及锥角参数.结果表明:阀盘底部所受压力最大,阀口流道中靠近阀盘底角处流体速度最大,由于流体速度方向的变化,在靠近阀座处出现固体颗粒堆积;阀盘锥角一定时,...  相似文献   
54.
粤北诸广山岩体为印支-燕山期形成的多期多阶段复式岩体,其南部发育浅层次热隆伸展构造。本文根据该岩体密下水地区出露岩性的宏观韧性变形与镜下微观证据、岩石学特征及构造年代学约束,认为区内燕山期花岗岩为同构造侵位岩体,能为区域热隆伸展构造的形成与演化提供可靠的年代学约束,可准确限定热隆伸展构造活动的时间下限。研究表明,区域热隆伸展运动启动于燕山早期(~160 Ma),较前人利用中基性侵入脉岩限定的时限提早了约20 Ma;区域铀成矿时代从早期(~150 Ma)至晚期(~40 Ma)与区域伸展构造活动的时间具有高度耦合性,揭示出区域热隆伸展构造的形成与演化过程对区域铀成矿具有控制作用;同时,该期同构造花岗岩与构造前花岗岩的接触带是早期高温铀成矿的有利部位。  相似文献   
55.
气升式环流反应器内气液两相流动计算流体力学的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欧拉-欧拉两流体模型模拟了气升式环流反应器内部气液两相流动过程,考察了液相速度和气含率随表观气速的变化,液相速度和气含率模拟值的关系与两种经验关系式的计算值进行了比较,两者取得了很好的一致,证明了模型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使用计算流体力学模拟的方法考查了反应器内的导流筒直径和导流筒高度对反应器内两相流动的影响,导流筒直径增大,液相循环量增大,上升段气含率增大;导流筒位置升高,液相循环速度和循环量均增大,上升段气含率减小。所获得的结果对气升式反应器的设计优化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6.
青藏高原海拔高、地形复杂,生态脆弱且对气候变化等敏感.由于远离工业化地区,大气环境十分清洁,但其恶劣的环境限制了科学研究的深入进行.本文利用HYSPLIT4轨迹模式及NCEP全球同化气象数据计算2001全年青藏高原6个不同地点上空的气团后向轨迹,结合聚类统计技术对轨迹特征进行分析.通过与高原气候特征及其季节变化特点进行...  相似文献   
57.
青藏高原自21世纪以来连续发生了多次大震: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2008年新疆于田7.3级和四川汶川8.0级、2010年青海玉树7.1级、2013年四川芦山7.0级地震、2014年新疆于田7.3级和2017年四川九寨沟7.0级大震.这些地震前,中国地震局在青藏高原开展过多期流动重力观测,并观测到震中附近可靠的重力随时间的变化.本研究综合利用地面绝对重力、相对重力资料,通过对多种重力观测资料的整体处理分析,研究了青藏高原区域重力场变化及其与大震发生的关系.结果表明:(1)大震易发生在与构造活动块体边界有关联的重力变化正、负异常区过渡的高梯度带上,重力变化等值线的拐弯部位,构造活动块体边界是物质变迁和构造变形差异运动强烈的地带,易产生剧烈重力变化,积累应力应变而孕育地震.(2) 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发生在重力变化高梯度带与东昆仑断裂带交汇附近, 2008年汶川Ms8.0和2013年芦山Ms7.0地震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的重力变化高梯度带上, 2008和2014年两次于田Ms7.3地震发生在与康西瓦断裂走向基本一致的重力变化高梯度带零值线及梯度带的拐弯部位,2010年玉树7.1级地震发生在重力变化高梯度带与甘孜-玉树断裂上, 2017年九寨沟7.0级地震发生在具有显著重力变化的塔藏断裂和岷江断裂构造活动断裂带附近.(3)重力资料对青藏高原2001年以来发生的7次大震均有较好反映,地震前震中区及其附近观测到明显的区域性重力异常及重力变化高梯度带,可能是地震孕育过程中观测到的重力前兆信息.根据重力资料显示的异常变化,对2008年于田Ms7.3和汶川Ms8.0、2013年芦山Ms7.0、2014年于田Ms7.3和2017年九寨沟Ms7.0地震均进行了较准确的中期预测,尤其是震中位置的判定.  相似文献   
58.
中国白蚁种类、危害状况及其治理新理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地处亚洲东部,西靠大陆,东临大海,有着独特的地理景观和复杂的生态环境。西部青藏高原的强烈隆起,整个喜马拉雅山系伸达云端,被称为“世界屋脊”。巨大的高原地带,山体宽广高昂,约占对流层的1/3-1/2,对大气环流、冷暖以及干湿气流的流动产生极大影响,从而改变了地球原来气候条件的分布格局,促使我国东部和南部在地球同纬度的地理位置上,具有更加充沛的雨量和更加温暖的气候,而且在我国不同地区形成复杂的各种各样的山地和丘陵地带。在这样独特的地貌和气候条件下,生物资源十分富庶,昆虫种类极其丰富。我国已经记录的白蚁有400多种,是世界上拥有白蚁物种最多的国家之一,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南部和东部。长江以南各大林区,白蚁的分布更为集中,类群则更为复杂,种类则更加多样。  相似文献   
59.
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近期冰川状态失常与灾变风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是除南、北极地区之外全球最重要的冰川资源富集地.近百年来,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冰川整体处于缓慢退缩状态,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种状态发生了根本变化.以东帕米尔-喀喇昆仑-西昆仑地区冰川相对稳定甚至部分冰川前进为特征的"喀喇昆仑异常"是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冰川状态失常的一种表现形式;而青藏高原东南地区冰川加速退缩则是这一地区冰川失常的另一种表现形式.高海拔地区的异常升温是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冰川状态失常的重要驱动力.另外,这种冰川状态失常还与气候变暖背景下的西风和季风大气环流过程有关.随着全球变暖的加剧,冰川状态失常直接导致冰崩、冰湖溃决等灾变风险的增加.应对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冰川状态失常的不利影响,需要进一步加强冰川变化监测与研究,加大冰川灾害防范力度.  相似文献   
60.
青藏高原植物物候的变化及其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植物物候是植物生活史的周期性循环事件。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青藏高原植物物候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近年来,青藏高原的物候初始期变化总体表现为返青期和初花期提前、枯黄期推迟的趋势,而果实期则保持相对稳定;增温延长了生长季,主要是通过延长开花等繁殖物候而实现的。青藏高原的物候变化主要受温度、水分和放牧的驱动,暖湿化和适度放牧有利于植物提前或延长物候期,而暖干化则延迟或缩短物候期。物候变化对植物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农牧区生产以及旅游业(如赏花节)等都会产生显著的影响。然而,目前青藏高原植物物候研究仍然十分缺乏,尤其是物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研究更少。针对当前青藏高原物候研究存在的问题给出了一些建议:在未来的研究中应该尽可能从生理尺度到生态系统尺度的不同视角来研究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物候的影响,以及物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反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