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2篇
教育与普及   6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139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黄县褐煤净化含铬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是研究黄县褐煤净化含铬废水的条件、机理和效果。发现pH<3时,褐煤净化Cr(Ⅵ)的效果较好;pH>4时.净化Cr(Ⅲ)的效果较好。pH值较低时,褐煤对Cr(Ⅵ)的净化有吸附和还原作用。净化方法简易可行。  相似文献   
142.
热解是褐煤改性提质的重要手段,为研究不同热解温度制取褐煤焦的物相和微结构变化,采集沈北矿区蒲河煤矿褐煤煤样,选取低中高(400,700,1 000℃)3个热解特征温度制取褐煤焦样,通过SEM、XRD、Raman、FT-IR、XPS、低温N2吸附实验,对褐煤焦样的物化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热解温度提高,焦样芳香性增强,含氧官能团O—H、C=O、C—O大幅减少,表面含碳官能团,C—C结构增加,C—H结构减少;400℃和700℃焦样微晶结构缺陷增加,1 000℃焦样微晶结构趋于有序并向石墨化转变;焦样比表面积和孔容积随热解温度提高先增大后减小,700℃焦样拥有最大的比表面积(117.063 7 m2/g)和孔容积(0.068 134 cm3/g),提高热解温度有利于焦样微孔结构发育。  相似文献   
143.
用高锰酸钾碱性溶液对黄县褐煤进行了九步氧化,按先后次序将产物分为两个馏份进行分析鉴定。有机酸碳收率达76.5%。对两个馏份酸用乙醚抽提并经甲酯化后分别进行了色-质谱分析,鉴定出六十多种单体化合物,主要有脂肪二元酸及一元酸、芳香二元酸及一元酸,多官能团酸,此外还有一些非酸化合物,如酮、醇、胺、含氮和硫的杂环化合物以及烃类等。配合元素分析及红外光谱分析等对产物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鉴定。  相似文献   
144.
利用热重分析仪对褐煤、大豆荚及其混合物进行热解特性分析,研究添加大豆荚对褐煤热解过程的影响,并从动力学角度分析其热解机理。结果表明,大豆荚的添加有利于促进褐煤热解反应,使其热解过程向低温区移动,热解失重速率变快,与褐煤单独热解相比,在升温速率为10K/min下30%大豆荚与褐煤共热解的最大失重速率所对应的温度降低5.6℃,挥发分析出的终止温度提前17.51℃,其混合物热解反应指前因子A增大2.78min~(-1);大豆荚与褐煤混合物的热解速率随着升温速率的增大而加快,其热解过程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  相似文献   
145.
以褐煤等粉煤为原料,采用冷压成型和低温炭化工艺,研制出高热稳定性的气化用炭化型煤。在固定床气化装置中,研究了炭化型煤的水蒸气气化特性和动力学。研究表明,气化温度从880℃提高到1 000℃,碳转化率达到85%的时间从40~50min缩短至20min以内;反应进行5~8min时,炭化型煤气化反应速率达到最大值;气化温度为880℃时,反应全程处在化学反应控制区;气化温度为920℃、960℃和1 000℃时,反应过程由化学控制区向内扩散控制区转移,转移的拐点在碳转化率为90%~95%之间出现。炭化型煤气化动力学可用二维扩散模式的缩核模型描述,在化学反应控制区,表观活化能为93.83~104.11kJ/mol,表观活化能与指前因子存在动力学补偿效应;在内扩散控制区,表观活化能为76.45~87.05kJ/mol。  相似文献   
146.
针对褐煤烟气预干燥发电系统的变工况特性建立了全厂机炉耦合仿真模型,在设计工况下校核了模型的精度。对比发现:烟气预干燥可使600 MW机组的发电效率绝对值提高1.56%,发电标准煤耗率降低9.58g·(kW·h)-1。在不同的发电功率和褐煤预干燥程度下仿真了系统的变工况特性,分析了锅炉主要运行参数和机组发电标准煤耗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发电标准煤耗率随发电功率的下降而上升;在不同的发电功率下,预干燥程度对锅炉运行参数和发电标准煤耗率影响显著,随着预干燥程度的减小,理论燃烧温度下降,高温炉烟抽取率下降,锅炉排烟温度上升,锅炉效率下降,发电标准煤耗率上升。  相似文献   
147.
对东胜褐煤进行等温热解试验,分析热解温度对褐煤热解气的组成、产量和热值的影响,并利用FTIR对褐煤及其热解产物半焦的主要分子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等温热解温度的升高,褐煤热解产物半焦中脂肪烃类结构及含氧官能团减少;热解气中CO和H2的含量逐渐增加,CO2的含量明显降低,CH4和CnHm的含量先增加后减少,热解气的产量和热值明显增加;当热解温度为700℃时可得到较高热值的热解气,此时φ(H2)高达39.5%。  相似文献   
148.
本文从能源转化利用的角度探讨了褐煤转化的研究历史、研究现状及研究前景。中国有丰富的褐煤资源,储量达1303亿吨,其开发利用必须兼顾也能需求和环境保护两个方面,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关于褐煤转化的工业途径可概括为四大类:即褐煤的热解和炼焦,褐煤气化,褐煤液化,及褐煤化学提取腐植酸制品,而褐煤微生物转化与利用研究起步较晚,文中主要从褐煤降解微生物的分离,褐煤微生物降解的机理,褐煤微生物降解产物的优越性等方面对其进行了论述,并对其应用前景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149.
深部岩石圈温压条件下烃类存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密闭体系中压力高达3 GPa, 温度高达700℃的条件下进行了褐煤加水的模拟实验, 分析了实验产物中的烷烃生物标志化合物的变化规律, 并讨论了高压高温对有机质演化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 高压抑制了液态烃的生成, 使高峰值后移; 相同压力条件下, 温度升高有利于有机质的成熟演化; 压力增加会抑制或延迟油气的生成和有机质成熟. 高碳数烷烃在地幔高压力条件下仍可以存在, 这不仅突破了“生油窗”的传统概念, 而且还加深了在异常高压高温区寻找油带富集区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