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9篇
综合类   120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 毫秒
21.
论周作人的隐逸倾向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作人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个复杂的存在,他曾经有过近似"隐逸"的经历,在他的作品中也流露出一种"隐逸"的理想和精神。周作人的这种隐逸倾向影响了同时代甚至当代作家的创作,因此探讨周作人的"隐逸"是有必要的,也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22.
京江画派与京口隐逸文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京江画派是清朝中叶活跃于镇江的画家群体,多以本邑自然山水为取法对象,画风直接宋元,但影响囿于本邑而不远播,在画史上被定位为地方小画派.由于地理、历史、宗教及社会文化的影响,京口在历史上形成了具有特色的隐逸文化.作为当时京江文坛领袖的王文治笃信佛教,而京江画派的主要画家或是其挚友,或为其门生,皆受其影响崇尚隐逸,这也是京江画派影响不远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3.
在谢朓诗风接受史上,李白、杜甫的审美接受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李白称赞谢诗“清”的一面,对其“绮丽”的一面似不以为然,但他的诗作却实际上合理地接受了“绮丽”之美,为谢诗的更全面深入接受开启了大门;而杜甫,则既推许谢诗的“清”,又完全接纳谢诗的“丽”,从更客观全面的艺术价值角度审视关照谢诗,其诗作全面接受了谢朓的诗风,从而完成了谢诗诗风接受的转关。  相似文献   
24.
通过对宋遗民词中的隐逸词的产生、特点、价值等三个方面的考察 ,结合宋末元初那一特定历史时代的具体情况 ,试图对宋遗民词进行认真、允当的评价  相似文献   
25.
陆机主体才性的特殊性是影响这一诗风形成的重要因素。受江东陆氏家风家学特点的制约,陆机具有矜重清厉的性情气质、优厚的才学及呈才意识。其矜重、清厉的特殊性情制约着诗歌繁缛而庄重典雅的风貌,而其“才多”及呈才意识又较为直接地影响到诗风的得与失。  相似文献   
26.
河汾诸老是金朝末年拱卫在元好问周围的诗坛群星。在金元之交的大动荡时期,他们的诗词中流露出远避尘世的情感。河汾诸老基于对儒家安贫乐道精神的认同和对佛老精神的体悟,在隐逸生活中寄情山水、追求宁静,在创作上苏世独立、孤高自怜。  相似文献   
27.
元曲家曾瑞隐居杭州,散曲也以歌咏隐逸为特色。如果从出世的道教来看,可以看出曾瑞周旋于权贵之间,他所歌颂的隐逸,实质上是一种优游富足的生活。  相似文献   
28.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并诗是中国文人的集体隐逸精神乌托邦,引发无数文人墨客遐思。从虚构与想象理论诠释《桃花源记》并诗引起的想象混乱,阐明其政治影射和隐逸精神乌托邦建构的用意,对全新理解《桃花源记》并诗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9.
张谓是一个随波逐流却小有名气的人,其人其诗正反映了盛唐隐逸风尚与文士隐逸人格。受时风影响,张谓思想上呈现出重性轻物的倾向,多有高情逸兴的审美意识,追慕东汉隐士超然物外、坚执自由的气节;同时寄情诗酒,展现出开朗坦荡的个性。其早期诗作应和盛唐风骨,蹈袭前人或自出胸臆,表现出流利浅切的风格特征。这种在思想品格和艺术风格上超乎外物人情的特性,正是时代和个人个性相互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30.
清代湖州诗人严遂成,在与厉鹗等浙派文人的结社交往中达成了观念、态度上的符契,受到浙派诗风的影响,部分诗歌继承了浙派“宗宋”“尚清”的诗风:在诗学倾向上,以宋诗为宗,师法杜甫、苏轼、黄庭坚等大家;在创作特色上,以学问为诗,写景咏物诗大多清新绮丽。由于丰富的游历经验和强烈的功业情结,严遂成的登临、怀古、咏史诗悲壮激烈、雄气纵横,具有“尚雄”的特殊风貌,显示了对浙派“尚清”诗风的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