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2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4篇
丛书文集   7篇
教育与普及   20篇
理论与方法论   9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170篇
  2023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81.
杭州和普陀岛陆生贝类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杭州和普陀岛的陆生贝类共计2亚纲10科17属31种,包括杭州20种,普陀岛16种,而两地兼有仅5种,说明岛屿与大陆的陆生贝类区系组成有差异.杭州的石灰岩区域比非石灰岩区域,陆生贝类种类多,每平方米生物量或密度也较高.蛛形环肋螺 Plectotropis araneatela(Heude)(巴蜗牛科)是浙江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182.
我国海洋鱼类和贝类染色体组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综述迄今为止已报道的我国38种海洋鱼类和22种海洋贝类的染色体组型,以及其中6种鱼和1种贝的C-带、Ag-NOR带等细胞遗传学研究的结果,并对这项研究工作存在的 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对未来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3.
海洋贝类病害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综述了海洋贝类中常见的病害种类及其危害 ,介绍了国外已成功应用于贝病研究的 4种新方法 :细胞分离的离心冲淘法、流动血细胞计数法、检测吞噬作用的化学发光技术和适用于贝病诊断的单克隆抗体技术 ,并对海洋贝类病害的防治研究及其前景进行了探讨 .  相似文献   
184.
本文报道了浙江沿海双壳类软体动物152种,分隶于35科3目,其中42种为浙江沿海首次记录。对其区系组成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沿海广温广布种51种,分布于黄渤海,能进入东海北部的温带种15种,分布于东、南海的亚热带种49种,主要分布于南海的热带种36种;因纬度的不同,浙江南北沿海的双壳类分布具明显差异,随纬度降低,热带性种类增加;整个海区表现出亚热带性质。根据贝类栖息环境的不同,可分为:岩石生态相、沙质生态相、泥沙质生态相和泥质生态相等四种生态型。文中还例举了浙江的重要经济种类和养殖种类,并提出了开发利用意见。  相似文献   
185.
通过对中国5个典型地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高寒带)20个样点进行陆生足类的调查采集,共发现陆生等足类11科、29属、72种.其中以喜湿虫科(Philosciidae)的种类最为丰富,共计4属、19种,约占总数的26.4%;气肢虫科(Tachelipidae)为第2大类群,计有5属、18种,约占总数的25%;卷壳虫科(Armadillidae)共有7属、10种,为第3大类群,约占总种数的13.9%;鼠妇科(Porcellionidae)、卷甲虫科(Armadillidiidae)及潮虫科(Oniscidae)也是陆生等足类的主要类群,这3科共占总种数的16.5%;其它5科的陆生等足类种类较少,合计13种.由于各地带自然环境明显不同,造成了物种分布上的差异.其中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种类最多,分别为38种和47种,共占总种数的80%以上;暖温带和温带地区仅发现9种;而高寒带由于平均气温在0 ℃以下,不利于陆生等足类的生存,故迄今仅发现2种.  相似文献   
186.
对茂兰喀斯特森林几种不同生境陆生软体动物的物种多样性进行定量调查和采集,共获得4950号标本。经鉴定,得87个种(含15个待定种)。隶属于2目14科36属。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5种生境的物种丰富度指数dMA取值范围在1.421~7.345之间。多样性指数D的取值范围是0.662~0.850,均匀度Jsi为0.670~0.956。根据不同生境物种的相似性系数CC进行系统聚类,5种生境在相似性系数为0.226水平时已被归并为两组,即原生森林组和次生环境组。次生环境组内的物种数量与原生森林组相比平均减少88.4%。原生森林一旦被垦为农田或为建筑物所占据,其内原有的陆生贝类物种数量将显著减少,甚至完全消失。  相似文献   
187.
饵料密度对紫彩血蛤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四种单胞藻分别以三个不同的密度投喂紫彩血蛤幼虫,据幼虫生长发育速度、存活率和变态率,比较不同饵料密度的效果。培养初期饵料密度控制在2.5万个/mL,两天后密度逐渐增加至5万个/mL,后期则以10万个/mL为好。四种饵料中球等鞭金藻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88.
冉春玲 《科技资讯》2011,(28):150-150
经历长期的自然选择,蝶类成功适应了复杂多变的陆地环境,成为较为繁盛的一类昆虫。本文主要论述了蝴蝶具有的多种陆生适应行为。  相似文献   
189.
大约在3亿多年前,即泥盆纪的时候,是整个生物进化历史中一个重大的转折时期。水生植物第一次从海洋走上陆地,给不毛的大地披上绿色新装。在这个时代的后期,动物界也开始向大陆进发。所有这些打破了将近30亿年来生物界只限于水中的局面,从而揭开了一个陆生生物大繁荣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190.
以福建产鲜活杂色蛤(Ruditapes philippinarum)、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褶牡蛎(Ostrea plicatula)和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为研究对象,每月分别检测其汤汁中的游离氨基酸、核苷酸、糖原含量,以探明这3种主要呈味物质的季节性变化规律。结果显示:4种贝类的呈味氨基酸含量在1—4月份较高,特别是2—3月份的质量含量均在2000 mg/kg以上,而6—8月份间的杂色蛤、皱纹盘鲍、褶牡蛎以及9月份的缢蛏的呈味氨基酸含量相对较低;在呈味核苷酸含量方面,4种贝类在1—4月份含量较高,特别是缢蛏和杂色蛤的含量均大于400 μg/g,而7—10月份的含量相对较低;同时,4种贝类的糖原含量也表现出相似的规律,在2—4月份较高,9—10月份则较低。可见,4种海洋贝类在呈味物质的含量上均表现出明显的冬春季节高于夏秋两季的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