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0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7篇
系统科学   14篇
丛书文集   26篇
教育与普及   5篇
理论与方法论   5篇
现状及发展   3篇
综合类   452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彭俊杰 《创新科技》2019,19(3):30-36
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和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城市群已经成为人类活动的集中区域和规模庞大的承载体,更容易遭受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本文以中原城市群为研究区域,选取1951—2018年的气象资料,采取距平、滑动平均法、Mann-Kendall检验对中原城市群区域温度、降水、干旱指数3个气象要素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将这3个要素与城市发展综合指数进行相关性分析,来研究中原城市群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年平均温度、年平均最高温度呈升高趋势,年降水量、年干旱指数呈减小趋势,且年平均温度、年干旱指数变化趋势比较明显。各气象要素的变化倾向率分别为0.31℃/10a、0.09℃/10a、-6.72mm/10a、-0.35/10a,并且各气象要素均发生气候突变。1978—2018年中原城市群城市发展综合指数呈显著上升趋势,趋势增长倾向率为3.1/10a。城市发展与年平均温度、年平均最高温度、年降水量呈正相关,与年干旱指数呈负相关。城市人类活动、城市区域内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方式发生改变等都是影响城市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2.
为研究长三角港口群与城市群协调发展水平,构建了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发展质量和港口群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引力模型测算港口群内各港口对于城市群的辐射能力,在此基础上使用耦合度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衡量长三角港口群—城市群复合系统的协调发展水平,并测度了港口群各港口间协调发展水平用于分析港口竞合策略对于港口群—城市群系统协调水平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已初步形成港口群—城市群协调发展的布局,正在向高水平的协调发展水平不断迈进。港口群向错位竞争、积极合作的发展方式转变能够提升港口群一体化协同发展水平,推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53.
程偲  张旺锋  宋雪婷 《甘肃科技》2021,37(20):49-54,32
城市竞争力是一项对城市发展进行全面客观评价的指标.以成渝城市群为例,从经济竞争力、开放性竞争力、科技人才竞争力和社会环境综合竞争力四个方面科学建立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计算指标权重,计算2008-2017年16个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各方面竞争力得分,并利用ArcGIS绘制成渝城市群城市竞争力的空间分布图.研究结果表明:(1)绵阳、德阳、宜宾、南充和达州有潜力发展成为成渝城市群的次级城市,带动所在区域发展;(2)资阳、内江和遂宁的城市综合竞争力亟待加强,以填充中部凹陷地区,提高成渝城市群整体实力;(3)加强成都对西部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以提高成渝城市群西部城市竞争力.  相似文献   
54.
苏州、常州成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环保总局日前公布的《中国城市环境保护》报告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共命名47个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和3个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区,并且在山东和江苏两省出现了威海模范城市群、苏州模范城市群(苏州、张家港、昆山、常熟、太仓、吴江)和常州模范城市群(常州、金坛,漂阳)。  相似文献   
55.
长株潭地区旅游业联合发展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区域旅游业联合发展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和趋势,它为区域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长株潭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制约因素出发,重点对长株潭地区旅游业联合发展的动因和发展模式展开了深入的探讨,最后提出相关的发展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6.
可持续发展与中原城市群竞争力的提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和中原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现状,分析了可持续发展对提升中原城市群竞争力的重要性,提出了通过可持续发展提升中原城市群竞争力的措施.  相似文献   
57.
关中早期城市群及其与环境关系探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为了探讨关中地区早期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及其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方法 在野外实地考察及查阅有关献资料的基础上,运用定性描述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手法,结合现代城市地理学中的相关理论进行探讨。结果 揭示了关中早期城市分布、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并从区域城市数量、人口等级规模、职能分工诸方面说明当时该区城市群雏形已经形成。结论 ①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基础,特殊的政治环境是区域城市得以发展的契机;②关中城市群的形成与发展则不断地改变着本区域的环境特征。  相似文献   
58.
从区域综合交通一体化发展的角度出发,分析了长三角交通网络新格局下杭嘉湖绍都市经济区的定位及其交通特征,研究了区域城际轨道交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杭嘉湖绍城际轨道交通规划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59.
利用分形维数将城市群空间结构特征与城市群整体收益损耗联系起来,建立包含投入、产出和人口规模等多因素空间分布分形特征的城市群最优空间结构模型,明确城市群最优空间结构的经济内涵,为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提供理论支撑。以陕西省关中城市群为例,在利用城市规模效益对比检验模型有效性的基础上,对比最优分形维数与Zipf维数演变趋势,发现模型预测的空间结构优化方向与城市群空间结构Zipf维数等于1的优化标准并不相悖。  相似文献   
60.
根据中原经济区主体城市群节点城市的发展状况,按照聚类分析原理,运用聚类分析法、相关系数法、极大不相关法和征询专家意见法,选取自然生态相与人文生态相中的27个因子,构建生态宜居评价体系。引用熵值理论,采用物元分析法,联系模糊集与欧氏贴近度,建立熵权模糊物元评价模型,对中原经济区主体城市群生态宜居进行分析评价。结果显示:中原经济区主体城市群生态宜居整体水平为中等偏好,提升空间很大;群域内各节点城市发展不均衡,生态宜居水平差别较大,其中,郑州最好,济源、新乡、漯河、许昌次之,焦作、洛阳、开封、平顶山较差。并结合实际,提出了进一步加强中原经济区主体城市群生态宜居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