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28篇 |
免费 | 29篇 |
国内免费 | 42篇 |
专业分类
系统科学 | 5篇 |
丛书文集 | 82篇 |
教育与普及 | 36篇 |
理论与方法论 | 4篇 |
现状及发展 | 5篇 |
综合类 | 166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2篇 |
2023年 | 23篇 |
2022年 | 30篇 |
2021年 | 42篇 |
2020年 | 27篇 |
2019年 | 38篇 |
2018年 | 17篇 |
2017年 | 19篇 |
2016年 | 29篇 |
2015年 | 39篇 |
2014年 | 93篇 |
2013年 | 64篇 |
2012年 | 100篇 |
2011年 | 104篇 |
2010年 | 88篇 |
2009年 | 112篇 |
2008年 | 93篇 |
2007年 | 82篇 |
2006年 | 49篇 |
2005年 | 59篇 |
2004年 | 58篇 |
2003年 | 55篇 |
2002年 | 67篇 |
2001年 | 58篇 |
2000年 | 45篇 |
1999年 | 51篇 |
1998年 | 33篇 |
1997年 | 35篇 |
1996年 | 38篇 |
1995年 | 41篇 |
1994年 | 46篇 |
1993年 | 34篇 |
1992年 | 24篇 |
1991年 | 30篇 |
1990年 | 20篇 |
1989年 | 23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5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7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滑移流区任意截面微槽道内流动边界条件对流动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正交函数法就滑移流区内任意截面形状的微槽道在二阶滑移和热蠕流流动边界条件下的流动和阻力特性进行了分析和计算,得到了微槽内的速度分布和阻力系数,并与相关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该方法的计算值与实验数据基本吻合;采用二阶滑移边界条件计算的阻力系数略大于一阶滑移边界条件下的计算值,而计入附加热蠕流边界条件时的阻力减小;边界条件的影响随Kn数增加而增大.为任意截面微槽内具有高阶滑移和热蠕流等复杂滑移边界条件下的流动特性计算提供了方法. 相似文献
52.
53.
运用镜像法简化了偶模激励双面槽线的分析模型,基于平面传输线传播常数满足的稳定的变分公式,给出了仅以槽口切向电场为变量的传播常数满足的变分公式。该公式计算速度快,计算结果与谱域法计算结果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54.
本文基于有限元软件,建立了考虑桩土相互作用、几何大变形、材料非线性的沉桩挤土有限单元法模型,得到了设置防挤槽对沉桩后桩周土体位移和应力分布规律的影响。防挤槽槽前土体水平向失去约束,在桩的挤压作用下,土体运动主要表现为水平位移,竖向则表现为轻微下沉;防挤槽的存在能有效地减少槽后的土体位移,但在槽深范围内效果明显,而槽底以下的挤土位移场和无槽时差别不大。 相似文献
55.
针对传统切槽方法存在的问题,设计了一种新型切槽机构,刀具一方面进行旋转的主运动,另一方面在斜面的压迫下进行径向的进给运动来完成切槽工作.介绍了切槽机结构和工作原理,建立了切槽机的虚拟模型,使用虚拟装配和仿真,通过仿真软件ANSYS对其主轴系统进行模态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为优化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6.
应用Solidworks软件建立螺旋槽、螺旋—圆弧槽、圆弧—螺旋槽干气密封的三维立体模型,应用Gambit软件对模型划分网格,运用Fluent软件对3种曲线槽干气密封相同工况下的压力、流速、泄漏量进行数值模拟,进而对曲线槽的压力、流速、泄漏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同工况下,螺旋—圆弧槽的动压效果最好,螺旋槽次之,圆弧—螺旋槽最差;螺旋—圆弧槽的出口径向流速最小,螺旋槽次之,圆弧—螺旋槽最大;螺旋—圆弧槽的泄漏量最小,为2.15×10-3 m3/h. 相似文献
57.
水蓄冷空调系统蓄冷槽中斜温层厚度的数值计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水蓄冷空调系统蓄冷槽中温度场与斜温层厚度的数值求解及影响斜温层厚度的因素。 相似文献
58.
介绍了在MDT上实现齿轮滚刀的三维实体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方法,在齿轮滚九的三维造型生成中引入特征造型的方法,并利用优良的人机界面完成了数据的交换。 相似文献
59.
介绍 3D Studio MAX制作的一般过程 ,以 YD41 40型切槽机的 CAD为基础 ,利用该软件为切槽机建立模型 ,并对其工作过程进行动态模拟 .通过建模和动态仿真 ,检验和校正了切槽机 CAD设计中的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60.
结合本公司离子膜装置多年来实际运行情况,全面分析了离子交换膜发生针孔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止对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