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64篇
  免费   306篇
  国内免费   437篇
系统科学   121篇
丛书文集   480篇
教育与普及   652篇
理论与方法论   149篇
现状及发展   84篇
研究方法   1篇
综合类   10520篇
  2024年   48篇
  2023年   192篇
  2022年   200篇
  2021年   218篇
  2020年   162篇
  2019年   171篇
  2018年   92篇
  2017年   152篇
  2016年   166篇
  2015年   236篇
  2014年   544篇
  2013年   470篇
  2012年   530篇
  2011年   579篇
  2010年   509篇
  2009年   551篇
  2008年   675篇
  2007年   579篇
  2006年   493篇
  2005年   445篇
  2004年   415篇
  2003年   421篇
  2002年   398篇
  2001年   425篇
  2000年   393篇
  1999年   334篇
  1998年   315篇
  1997年   320篇
  1996年   290篇
  1995年   295篇
  1994年   266篇
  1993年   221篇
  1992年   202篇
  1991年   175篇
  1990年   182篇
  1989年   169篇
  1988年   77篇
  1987年   47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5篇
  1948年   1篇
  194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基于新农村住宅建设现状和地域气候条件、室内节能舒适要求、建筑用能方式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分析论证墙体内保温构造技术在豫南地区的适候性及性能优势.对于常用的黏土空心砖外墙体,通过建立热工学计算模型,得出了满足规范要求的墙体传热系数、内保温构造所需的饰面石膏聚苯板保温层材料厚度和墙体内部蒸汽分压力分布图.当住宅建筑体形系数≤0.4时,15mm厚的保温材料层即可满足规范要求;当住宅建筑体型系数0.4时,45mm厚的保温材料层可满足规范要求,并且墙体内部不会产生冷凝,不需设置隔汽层,从而达到节能舒适的室内热环境设计要求及良好的施工经济性.  相似文献   
992.
淮南煤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分布特征及污染溯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矿区内土壤中重金属的污染溯源及分布特征,文章以淮南矿区为例,分别采集了在淮南矿区内新庄孜矿、潘一矿和顾桥矿3个矿区周边47个表层土壤样品,运用内梅罗综合指数法对重金属污染程度进行评价,并应用地累积指数法进行对比验证,探讨主要污染元素的污染溯源及分布特征。结果表明:2种方法获得的指数评价结果基本一致,考虑到土壤背景值具有地区差异性,所以以淮南地区土壤背景值为标准的内梅罗指数法的评价结果的参考性更大。矿区受到了以As、Cd为主要污染元素的重金属污染,As的综合污染指数从大到小排序为新庄孜矿潘一矿顾桥矿;Cd的污染指数从大到小排序为顾桥矿潘一矿新庄孜矿。综合考虑水文气象、地表径流以及煤矿开采量、开采工艺等条件,煤矿设计生产能力和实际开采产量是影响土壤Cd污染的主要因素,而As污染主要是由于煤矿长期进行采矿作业在土壤中严重累积以及矿山开采的伴生矿所导致。污染物的水平分布特征表明,污染物含量并不随距离煤矸石堆的距离远近而有规律地变化,煤矸石的露天堆放对矿区附近土壤的影响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993.
以硅钼酸作为起始原料,用4,4’-bipy做结构导向剂、还原剂和抗衡阳离子,在水热条件下合成了两个新型的多酸基复合物[NH(C10H8)NH]4[Si Mo12O40〗2·4H2O(1)和[NH(C10H8)NH]3[Si MoVI10MoV2O40]·2H2O(2).并通过IR,元素分析,X-射线单晶衍射仪等手段对复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晶体结构分析表明,复合物1属于单斜晶体,P-1空间群,晶胞参数a=11.225(2),b=12.080(2),c=17.297(2),α=γ=90.000°,β=103.40°,V=2342(8)3;复合物2属于单斜晶体,Cc空间群,晶胞参数a=15.199(3),b=18.193(4),c=21.197(4),α=γ=90.000°,β=103.41°,V=5702(2)3.另外以新型复合物为催化剂,对水污染物模型-罗丹明B染料进行了光催化降解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复合物1的催化活性强于复合物2.  相似文献   
994.
设计了一种基于新型电磁带隙(EBG)结构的四陷波超宽带(UWB)天线,所设计的天线印刷在介电常数为3,厚度为1.5 mm的介质基板上。为了实现某些窄带通信频段(WIMAX、WLAN双频和X波段下行卫星通讯信号)与UWB天线协同工作,通过对蘑菇形电磁带隙(M-EBG)结构进行改进,将金属过孔移向边角并引入曲流技术,有效地减小了EBG单元的尺寸和谐振带宽,设计了谐振于3.5、5.25、5.78和7.5 GHz处的新型EBG单元,并依次加载于正六边形UWB天线的馈线两端形成耦合。仿真和测试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天线满足UWB无线通信系统的要求,并有效地抑制了所述4个频段的信号,具有较高的频谱利用率和稳定的全向辐射特性。  相似文献   
995.
为研究过渡金属掺杂对氢化物铁磁性的影响,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平面波赝势方法,以Mg H2为基本材料,以过渡金属(V、Cr、Mn、Fe、Co和Ni)元素替代2×1×2超晶胞中的Mg原子建立掺杂模型Mg1-xMxH2(M=V、Cr、Mn、Fe、Co和Ni),并计算模型自旋极化的磁性、能带结构和态密度等性质.结果表明:与Mg H2中的Mg—H键相比,过渡金属M(M=V、Cr、Mn、Fe、Co和Ni)—H间的相互作用明显增强,造成Mg—H间强烈的离子键和部分共价键的相互作用随着过渡金属的掺杂而被削弱.掺杂体系中,V和Cr是受主杂质,而Mn、Co和Ni体系中,自旋极化率相对较低,且穿过费米能级的子带的斜率较低.研究表明过渡金属(V、Cr、Mn、Co和Ni)掺杂的Mg H2体系虽然可以导电,但电导率较小,具有比较稳定的半金属性.  相似文献   
996.
用固相反应法制备了La1.3-xGdxSr1.7Mn2O7(x=0,0.05,0.1,0.2)多晶样品,研究该样品的电磁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随着Gd的掺入,样品铁磁性减弱导致磁化强度、二维磁转变温度和三维磁转变温度都随之降低,在低温下有自旋玻璃态出现;样品的金属-绝缘体转变温度降低,电阻率增大.可见由于Gd掺杂导致晶格失配,减弱了双交换作用.对La1.3-xGdxSr1.7Mn2O7(x=0,0.2)多晶样品高温部分的ρ-T曲线拟合发现,样品在高温部分的导电方式符合小极化子模型.  相似文献   
997.
为解决板式换热器铝钢复合板高成本问题,采用普通钢板取代复合板与铝合金鳍片焊接,为此研制一种新型锌基钎料Zn90Al4Ag5Ce,研究炉中钎焊工艺,并对钎焊接头力学性能及界面微观组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气氛炉中加热520℃保温5min可实现Q235和铝鳍片的钎焊连接.在钎焊界面铝侧形成锌铝固溶体,在钢侧也存在弥散分布的锌铝固溶体,中间钎缝形成少量FeAl3脆性相.Ag原子能减缓A1原子的扩散速度,使有害脆性相锌铝固溶体长大速度变慢,钎焊接头力学性能提高.  相似文献   
998.
金属监督是电厂技术监督工作之一,在电厂基建期和生产运行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探讨了金属监督技术在电厂基建期和生产运行中的应用,希望能够促进金属监督技术在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中的有效运用,使其维修成本和运行成本降低,促进燃气轮机电站运行过更加可靠地运行,进而增强燃气轮机电站的市场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999.
导流锥与环形隔板空间位置匹配优化数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优化导弹燃气弹射过程中的内弹道载荷,采用RNG k-ε湍流模型、有限速率/涡耗散模型和动态分层动网格技术,建立了耦合导弹运动和二次燃烧的数值模型。在实验数据验证模型可靠性的基础上,解耦分析了导流锥冲击高度和环形隔板布置高度变化对发射筒内压力及温度载荷的影响规律,得到了一组较优的参数组合。结果表明:两者不合理的空间位置匹配会引起筒内流场结构紊乱,筒底和弹底压力出现激烈的震荡;两者的变化均会引起弹底温度曲线出现小幅度的波动;但温度峰值基本不变。当冲击高度与实验装置相同、布置高度为300 mm时,弹底压力曲线平稳性最优,且筒底压力无震荡,此时加速度峰值减小12.5%,出筒速度减小2.4%,出筒时间延长3.7%。  相似文献   
1000.
根据某军用越野车的整车结构建立了结构有限元模型、流场和土壤有限元模型及声腔有限元模型。在对其进行6 kg TNT当量地雷替代物爆炸试验的前提下,在Ls-dyna中利用欧拉-朗格朗日算法和流-固耦合算法对其进行了整车爆炸有限元分析;并进行了对比,验证了有限元模型的准确性。提取Ls-dyna中的爆炸结果作为边界条件,利用LMS Virtual.lab对其在爆炸条件下的驾驶室内声场进行了声学分析;并与试验中测得的乘员耳侧声压级进行了对比,证明了所用方法的有效性。利用一套完整的流程,提出了一种研究车辆防护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