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72篇
  免费   103篇
  国内免费   204篇
系统科学   28篇
丛书文集   190篇
教育与普及   80篇
理论与方法论   48篇
现状及发展   7篇
综合类   3626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56篇
  2022年   74篇
  2021年   120篇
  2020年   84篇
  2019年   71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59篇
  2016年   74篇
  2015年   105篇
  2014年   196篇
  2013年   146篇
  2012年   200篇
  2011年   177篇
  2010年   198篇
  2009年   229篇
  2008年   208篇
  2007年   198篇
  2006年   153篇
  2005年   177篇
  2004年   152篇
  2003年   144篇
  2002年   115篇
  2001年   114篇
  2000年   100篇
  1999年   115篇
  1998年   95篇
  1997年   71篇
  1996年   69篇
  1995年   66篇
  1994年   54篇
  1993年   56篇
  1992年   63篇
  1991年   70篇
  1990年   46篇
  1989年   42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21.
李俊 《汉中科技》2013,(3):27-28
双低油菜2.5叶期喷施5%可湿性粉剂烯效唑10mg/kg、20mg/kg、40mg/kg,均比对照有较好的增产优势,以喷施40mg/kg苗期生长势强,经济性状好,可提早成熟2d,比对照不喷施烯效唑增产优势显著。可供生产上优先选用。  相似文献   
922.
汉中盆地常年油菜种植面积100万亩左右,蜜源丰富蜂群承载量大。推广科学、高效、合理的油菜花期蜂群饲养管理技术,能提升养蜂户的饲养能力,促进油菜花期的蜂群管理水平升级,提高蜂群产品单产量,有效增加蜂农的收入。  相似文献   
923.
于德华 《科技资讯》2011,(11):216-216
从野营房从营房规格尺寸、使用条件等方面介绍了野营房的设计要求,并从主体结构、附件结构、电路系统设计等方面阐述了野营房的设计及制造工艺。  相似文献   
924.
韩冰 《中国科技成果》2010,11(24):72-75
科学进步是一个国家兴旺不衰的动力,技术领先是一个民族经济增长的源泉。他用丰富的知识推动我国农业的发展,他的贡献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他致力于我国油菜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的遗传改良与高效育种技术体系的建设,促进了我国长江上游油菜改良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25.
鄞甲油菜从本地当家品种油菜5-8系中系统选育而成。生物学特性为:全生育期223d左右,株高160cm左右,耐寒、耐湿、抗病,产量高而稳,千粒重4.1g,含油量38%-39%,株型紧凑,根颈粗壮,根系发达,第二分枝多,主茎和一分枝顶部横生,自封顶。在适当稀植情况下单株角果较多。高产栽培技术要点:壮秧、早栽、适当稀植、足肥。  相似文献   
926.
小麂     
贺明锐 《知识就是力量》2009,(10):F0003-F0003
又名黄麂,黄猄。为一种小型鹿,体长约80厘米,肩高约40厘米,尾极短。体重10-20千克。雄兽具有短角和獠牙,角直,两尖端相对;从角的基部到眼上方有2条纵黑纹。雌兽无角;头部为鲜棕色,体毛呈棕褐色,颈背部较深,呈暗褐色,腹面从前胸至肛门周围均为白色。幼兽体毛上具有斑点。  相似文献   
927.
928.
用根癌农杆菌共培养法,以带有1~2 mm子叶柄的完整子叶为转化受体,将连有35S启动子和NPTⅡ标记基因的Fibrillin cDNA导入甘蓝型油菜主要栽培品种“2005南系”中,获得抗卡那霉素的转基因植株.对部分经卡那霉素筛选得到的再生植株进行PCR检测,有来自3个株系的植株表现为阳性,初步证实外源基因已整合到植物细胞基因组中.将转基因植株炼苗后移入大田,在3月初到4月末油菜开花结果期间,对叶片和角果进行光合指标和叶绿素荧光指标的检测以及产量性状分析,发现转基因植株和非转基因植株之间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29.
为探索中国野桑蚕Bombyx mandarina的遗传多样性及其与家蚕B.mori的系统发育关系,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少数样本克隆测序)获得34个家蚕和野桑蚕样本淀粉酶基因amy序列片段(715bp)。分析发现56个多态性位点,鉴定出28种单倍型(haplotype);核苷酸多样性π=0.01390±0.00103,单倍型多样度Hd=0.988±0.011。核苷酸不配对分析(mismatchan alysis)和Fu’sFs检测表明中国野桑蚕曾发生过种群扩张。分子方差分析(AMOVA)表明,遗野桑蚕传差异主要在种群内,种群间和地理组群间差异不显著。聚类树上34个样本聚为3枝/3蔟,野蚕和家蚕都不按地理区域或系统(类型)聚类,A枝由来自不同地区的野蚕和不同类型的家蚕混合构成,并且进一步分成3个亚枝,每一亚枝也同时包含家蚕和野蚕,B枝由3个家蚕和1个野蚕混合构成,C枝全部由来自不同地区的野蚕构成。网络分析没有发现“祖先单倍型“和优势单倍型。结果提示,淀粉酶基因是一个多态性丰富的分子标记,中国野桑蚕遗传多样性十分丰富,据此推测家蚕起源于多种生态类型混杂的野桑蚕。  相似文献   
9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