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7篇
丛书文集   4篇
教育与普及   5篇
理论与方法论   8篇
现状及发展   4篇
综合类   63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1.
2002—2010年,经过8年攻关,研究建立了新型耐温、抗盐聚合物室内筛选及评价技术,海上油田聚合物驱开发方案设计和开发指标评价技术,适用于海上平台作业的注聚装备及工艺技术,分段防砂条件下大排量聚合物分段注入技术等10项聚合物驱配套技术,在渤海油田获得推广应用,取得了明显的增油降水效果。渤海油田聚合物驱矿场试验的成功实践证明:聚合物驱配套技术研究与建立是聚合物驱成功实施的基础,为海上油田高效开发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212.
大庆油田二类油层聚表剂驱阶段性认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索二类油层大幅度提高采收率的有效方法,某二类油层2009年2月改注聚表剂驱,通过研究区块改注聚表剂驱后,注入井注入参数及采出井生产参数的变化,得出注入、采出能力、油层动用状况及采出井含水变化的特征。通过分析采出井油层发育状况及井组注采关系看出:二次见效及改后见效井,聚合物阶段,井组聚合物用量较少,采出程度较低,剩余油饱和度较高。针对这部分采出井,加大注入井措施力度的同时,提高注入井配注及注入浓度,加强聚表剂注入;针对采出井采液指数下降、供液不足及沉没度低的井增多的情况,及时调整机采参数,对采出井薄差油层压裂改造,提高注聚效果。截止到2009年9月,区块阶段提高采收率4.9%,预计最终提高采收率13.1%。  相似文献   
213.
鄂尔多斯盆地油藏属低渗透油藏,在长6特低渗致密岩性油藏中,注水开发时的孔隙结构和裂缝方向直接影响水驱油效果及注水开发的最终采收率。研究表明,拉长主裂缝方向上注水井到采油井的距离,缩短非主裂缝方向注水井到采油井的距离,可以提高注水开发效果,反九点菱形井网比反九点正方形井网最终采收率可提高3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214.
CO2排放引发的环境问题引起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国际大石油公司正在考虑实施环境友好的技术政策以刺激经济。应用CO2提高采收率是实现枯竭油气藏CO2埋存的有效途径,CO2驱油包括混相驱、非混相驱,注入CO2可提高采收率8%-15%。CO2驱油实现提高采收率与埋存的有机结合,改善开发效果,必将为全球油气资源的高水平、高效益开发和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215.
复合热载体泡沫驱提高采收率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针对目前我国老油田非均质性严重依靠单纯提液和堵水调剖挖潜难度大、聚驱后仍有50%的剩余油未能采出、稠油油藏蒸汽多轮次吞吐后开发效果变差等问题,提出了复合热载体泡沫驱提高采收率技术.经过室内实验和油藏数值模拟研究,认为复合热载体泡沫驱具有化学驱、氮气驱、二氧化碳驱、蒸汽热力驱和泡沫驱等多重优点,能够实现对地下原油等流度、等流速均匀驱替,大幅度提高采收率,是一种有着广阔发展前景的接替技术.  相似文献   
216.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微生物驱油过程及其后续水驱油的多相渗流规律和驱油机理的认识,采用稳态法成功测得了中一区Ng3油藏条件下(温度69℃和压力10 MPa)注微生物(AB-1菌和AB-2菌)前和注微生物后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对比分析了注微生物前后岩心的束缚水饱和度、残余油饱和度、绝对渗透率和相对渗透率的变化特征.实验结果表明:与注微生物前相比,注微生物后岩心的束缚水饱和度增大,残余油饱和度明显减小,而岩心的绝对渗透率变化不大;等渗点明显右移,含水上升率明显减缓;两种菌均能较大幅度提高原油采收率,其中,AB-1菌提高采收率平均为8.7%,AB-2菌平均为9.2%.  相似文献   
217.
为了确定注水开发油田的注入水推进方向和水驱前缘的位置,研究了以无源地震、摩尔-库伦准则、断裂力学准则、波速场分布和地下渗流场分布等理论为基础的水驱前缘监测技术,通过该技术可以实现对水驱前缘、注入水的波及范围、优势注水方向等的实时监测.该技术在安塞化子坪油区化注1井的应用表明,通过对检测得到的原始微震点进行处理,可以最终得到水驱前缘监测图,由监测图可以获得优势注水方位和水驱波及情况.监测结果可为后期注采井网调整、挖掘剩余油潜力提供依据,达到提高最终采收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218.
聚驱后不同化学驱提高采收率对比评价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应用物理模拟方法,研究了聚驱后不同化学驱提高采收率效果的差异及其驱油机理.实验过程中,利用饱和度监测技术测量物理模型剩余油饱和度的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聚驱后通过井网加密和化学驱结合可进一步提高采收率,在实验设计的几种驱油方法中,三元复合体系驱油效果最好,聚驱后采收率提高值达到了17.2%.饱和度场分析表明,低渗透层主要是通过扩大波及体积,高渗透层主要是通过提高驱油效率的机理来进一步提高聚驱后采收率,所以在选择聚驱后驱油方法时应综合考虑扩大波及体积和提高驱油效率的双重驱油机理.  相似文献   
219.
针对大庆油田主力油层在聚合物驱后仍有43.7%储量残留的问题,开展了聚合物驱后聚表剂“调驱堵压”调整技术研究,采用了室内物理模拟、油藏数值模拟和现场试验动态分析结合的方式,提出并论证了“调驱堵压”技术及其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调”首先是井网调整,通过井网适当加密达到调整渗流方向、挖潜分流线剩余油、提高驱替压力梯度的目的;其次是调整剖面,尽早实施机械分层,采用分步注入方式缓解层间矛盾。注0.3 PV调驱型聚表剂(浓度2 000 mg/L),利用其缔合发挥动态增黏作用缓解层内矛盾。“驱”是转注0.7 PV驱洗型聚表剂(浓度1 000 mg/L),利用梯次降黏提速的注入方式并根据开发动态进行适当调整。“堵”是通过驱洗型聚表剂发挥乳化作用,形成乳化油型封堵。“压”是指适度规模压裂,释放乳化型剩余油及压开厚油层顶部释放侧积夹层遮挡型剩余油,达到引效目的。现场试验表明,该技术聚合物驱后提高采收率9%以上,经济效益良好,有望成为聚合物驱后提高采收率技术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220.
为解决低渗致密油藏注水过程中,水相沿着裂缝水窜水淹、基质原油难采出、水驱采收率低等技术难题,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6储层为研究对象,开展驱替速度对水驱采收率影响的驱替实验并进行核磁测试分析,建立考虑毛管力的非稳态油-水两相水驱前缘推进数学模型,形成适度温和注水强度优化图版。结果表明,水驱油过程存在最佳驱替速度使得水驱采收率最大,实验中最佳驱替速度为0.06~0.08 mL/min。以延长油田ZC区块为例,调整注水强度为0.85~1.20 m3/(d·m),采油泵沉没度控制在100~150 m,技术应用后水驱采收率从20%提高到24%。适度温和注水技术对低渗致密油藏提高采收率效果显著,研究成果为类似油藏高效注水开发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