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7篇
丛书文集   4篇
教育与普及   5篇
理论与方法论   8篇
现状及发展   4篇
综合类   63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41.
可视化微观孔隙模型中气水两相渗流机理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激光刻蚀的均质微观孔隙模型对低渗透油气藏岩心进行了气水两相渗流试验.模型亲水,驱替基质为蒸馏水加甲基红,气体为氮气.研究结果表明:在驱替压差不大的情况下,无论是孔隙还是喉道,气水分布及流动方式主要为水包气,水沿管壁流动,气体在孔道中央流动;水驱气过程中封闭气的形成方式主要有绕流形成的封闭气、卡断形成的封闭气、孔隙盲端和角隅形成的封闭气、"H型"孔道形成的封闭气;同时,水锁也是多孔介质中两相渗流的主要特征,可以通过降低压力使气体充分膨胀和提高驱替压差来提高采收率,降低封闭气量.  相似文献   
142.
由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赵福麟教授主持的、戴彩丽博士和王业飞博士后等人参加完成的“先进型油井堵水方法研究”项目日前通过了山东省科技厅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以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尚平、中石化股份公司何生厚副总工程师等专家、教授组成的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该成果提出的概念和方法具有创新性、先进性和实用性,总体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这标志着我国石油开发过程中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该项成果是科研人员在分析目前油井堵水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的先进型油井堵水新概念,包含了油井区块整体堵水、深部堵水、选择性堵水、不同来水堵水和与其他措施结合的油井堵水5个方面,互相联系构成一个整体。  相似文献   
143.
为明确影响特高含水期油田采收率的主要因素,应用油藏工程原理及统计分析方法对我国东部层状砂岩油田处于特高含水期12个区块,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9项动态指标对采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主要因素有4项:井网密度、油水井数比、累积存水率和油井流压,并量化了每个指标在特高含水期的权重。对典型的BD区块利用动态法确定的目前采收率与同类典型区块对比,从历史变化趋势上对4个影响因素进行纵向分析,并给出了该区块下一步提高采收率的主要调整对策。  相似文献   
144.
为了探讨利用本源微生物提高稠油采收率新技术,详细研究采用微生物富集分离方法从辽河海河油田稠油区块原油、地层水中分离筛选出了三株对稠油有降解作用的本源细菌,并将其应用于该区块原油模拟驱油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水驱后的油藏中存在能降解稠油并产生羧酸,酯,醇和二氧化碳等产物的微生物;室内可通过调整培养物配方激活微生物,使三次采收率提高23.7%;各单一菌种对原油的作用机制不同,它们能协同大幅度提高原油产量  相似文献   
145.
用透光率变化率的经时变化。在准三组分相图全组成范围内研究了黑液体系的配伍性。同时用黑液体系使用性质的经时变化,研究了黑液体系中2-3配方的配伍性。研究结果表明,在绝大部分组成区域内,黑液体系中的各种成分间是配伍的。黑液体系的使用性质随时间变化,其原因是由黑液体系中各种成分自身性质决定的,且主要是由于黑液的不稳定性造成的。黑液可用稳定剂来稳定,就2-3配方而言,各种成分间是配伍的。  相似文献   
146.
对于稠油油藏来讲,其特点是粘度高、密度大、流动性差,这类油藏一般均采用热力采油方式,所以重点对稠油热采数值模拟及其计算方法进行了研究,给出稠油热采数值模拟的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147.
为进一步探究高温低渗油藏中表面活性剂溶液渗吸机理,以高温低渗的头台油田扶余油层为例,以渗吸过程中黏附功降低因子以及毛管力与重力比值N-1B为评价指标,通过实验研究了表面活性剂溶液组成、裂缝发育程度和岩石渗透率对渗吸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可有效改善岩心渗吸效果,但选择表面活性剂时,应在改变界面张力降低黏附功、提高洗油效率的同时兼顾界面张力对毛管力的影响,不应一味追求过低油水界面张力。类似扶余的低渗透裂缝性储层,随裂缝系统发育程度增加,毛管力与重力比值N-1B增大,基质岩石与裂缝系统之间的交渗速度加快,达到平衡时间缩短,渗吸采收率增加。实验岩心渗透率范围内,随岩心渗透率增加,油水交渗速度加快,渗吸达到平衡时间缩短,渗吸采收率增加。  相似文献   
148.
塔河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注气提高采收率物理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鉴于塔河缝洞油藏单井注气吞吐试验取得了较好采油效果,为将注气技术从单井吞吐向单元区块进行推广,有必要优化缝洞型油藏单元注气方式。本文首先通过岩板刻蚀缝洞模型来研究不同气驱方式的产液特征、产液规律,在此基础通过具有类似缝洞结构的玻璃刻蚀模型开展可视化物理模拟研究来定性解释上述规律产生的机制。板状模型物理模拟研究发现,缝洞模型水驱后以不同方式注气,第一阶段皆表现为产水、不出油;不同注气方式产油速度、采收率增值差别较大。从采油速度看,转单纯注气效果优于气水同注、气水交替和注泡沫;从采收率增值看,泡沫驱 >气水同注> 纯氮气驱 >气水交替。研究表明,水、气体、泡沫在缝洞介质中流动特征可概括为:气往高处去,水往低处流,泡沫高低都能走,上述驱替介质在缝洞模型中特定的行进方式决定了其对水驱剩余油的作用机制和产液特征。  相似文献   
149.
新疆吉木萨尔盆地芦草沟组致密储层埋藏深、压力系数高,属于异常高压油藏,地层具有较高的弹性能量,弹性开采潜力大。由于该储层开发较晚,弹性采收率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资料十分匮乏,因此有必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文章采用室内岩心衰竭模拟的实验方法,对该地区的天然岩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变化,压力变化分为以指数形式高速递减和近似线性低速递减两个区;井底压力越小,压力和流量的降落速度越块,压力梯度变化率和采出程度越大。弹性采收率与井底压力呈二项式变化关系,最终采收率在3%~15%之间;随着渗透率的增大,弹性采收率呈指数形式增加,孔隙度越大,弹性采收率越大。通过研究,对该地区弹性采收率规律及影响因素有了一定的认识,为该致密储层弹性开采时,制定合理的开发方案、确定生产压差及采取合理的措施改善储层渗透率以提高弹性采收率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50.
哈萨克斯坦CB油田具有埋藏浅、胶结疏松、地下原油黏度大、地层水矿化度高、储层高孔高渗的特点,经过多年的注水开发后,地层非均质性加剧、注水波及效率低、采出程度低、综合含水高,油水关系日趋复杂,开发效果亟待改善。开展聚合物驱试验的目的是通过优选适合CB油田特征的抗盐聚合物体系,实现封堵高渗流通道、改善吸水剖面、增大水驱波及体积,达到深度调驱、提高采收率的目的。通过在油田4个井组应用聚合物复合弱凝胶实施聚合物驱试验,结果表明聚合物复合弱凝胶有较强的适应性,注聚施工后井组平均日产油量增加了21. 7 t,平均含水下降了7. 7%,降水增油效果显著,累计增油超过2×104t。建议在该油田针对不同区块的地质油藏特点精选注聚井组,通过推广应用逐步扩大注聚规模、形成集中效应,不断提升油田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