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889篇 |
免费 | 262篇 |
国内免费 | 464篇 |
专业分类
系统科学 | 66篇 |
丛书文集 | 618篇 |
教育与普及 | 447篇 |
理论与方法论 | 72篇 |
现状及发展 | 47篇 |
综合类 | 1136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1篇 |
2023年 | 144篇 |
2022年 | 163篇 |
2021年 | 210篇 |
2020年 | 148篇 |
2019年 | 122篇 |
2018年 | 70篇 |
2017年 | 115篇 |
2016年 | 134篇 |
2015年 | 208篇 |
2014年 | 373篇 |
2013年 | 337篇 |
2012年 | 370篇 |
2011年 | 442篇 |
2010年 | 421篇 |
2009年 | 513篇 |
2008年 | 650篇 |
2007年 | 578篇 |
2006年 | 453篇 |
2005年 | 477篇 |
2004年 | 564篇 |
2003年 | 640篇 |
2002年 | 646篇 |
2001年 | 613篇 |
2000年 | 505篇 |
1999年 | 497篇 |
1998年 | 371篇 |
1997年 | 438篇 |
1996年 | 415篇 |
1995年 | 361篇 |
1994年 | 349篇 |
1993年 | 215篇 |
1992年 | 271篇 |
1991年 | 195篇 |
1990年 | 202篇 |
1989年 | 170篇 |
1988年 | 97篇 |
1987年 | 65篇 |
1986年 | 21篇 |
1985年 | 10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2篇 |
1980年 | 1篇 |
1978年 | 2篇 |
1965年 | 1篇 |
1957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采用溶剂萃取对催化裂化油浆进行了芳烃富集,并分别以油浆和富芳烃组分为原料合成了沥青树脂.利用族组成分析和FT-IR、1H-NMR、13C-NMR测试对比了催化裂化油浆芳烃富集前后的原料组成差别,通过合成B阶沥青树脂的反应差异考察了催化裂化油浆的反应性能.结果表明,催化裂化油浆中饱和分的含量较高,均匀性差;而溶剂萃取后的催化裂化油浆富芳烃组分芳烃含量较高,均匀性较好.溶剂富集芳烃提高了催化裂化油浆的反应性能. 相似文献
942.
943.
研究用两种不同的反应:Williamson反应和Mitsunobu反应,制备同一种新型的含有脂环和双硝基的化合物:1,4一双(4-硝基苯氧亚甲基)环己烷(BNMC).方法1以1,4-环己烷二甲醇(CHDM)(Ⅰ)和对氯硝基苯(Ⅱ)为原料,在氢化钠作用下,以无水DMF做溶剂,经Williamson反应制得目标产物BNMC;方法2以CHDM(Ⅰ)和对硝基苯酚(Ⅲ)为原料,在三苯基膦和偶氮二甲酸二甲酯(DEAD)作用下,无水四氢呋喃(THF)为溶剂,经Mitsunobu反应制得目标产物BNMC.两者都以较高的收率得到目标产物,分别为80%和91%.提纯后经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NMR)和质谱(MS)分析证明所得物质为目标产物.同时,就两反应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评价,Mitsunobu反应收率高且溶剂易回收,Williamson反应提纯相对容易. 相似文献
944.
季铵盐协助合成二苯基羟乙酮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苯甲醛为原料、溴化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铵为相转移催化荆.在VB1催化下.合成了二苯基羟乙酮.采用正交实验方法,得出了最佳的反应条件:以0.1mol苯甲醛、0.18 gVB1为基准,在溴化二甲基苄基铵的用量0.02g、反应时间80min、反应温度70℃、10%NaOH用量5mL时.反应产率达到72.3%.由于加入了相转移催化剂,改善了以往方法产率低、重现性差的缺点. 相似文献
945.
环己烯催化氧化反应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综合评述了不同类型的金属配合物催化剂氧化环己烯氧化反应的性能。对其氧化反应的机理及不同氧源O2,t-BuOOH,H2O2,PhIO,NaClO作氧化剂下环己烯氧化反应的活性及产物的选择性作了较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946.
以聚乙二醇(Mr 分别为200,400)和甲基丙烯酸进行单酯化反应,所得单酯再与三溴化磷进行溴化反应合成了一种新的两端具有功能团的不饱和溴化物,即溴代甲基丙烯酸单聚乙二醇酯(BPEG-MMA).研究了溴化反应中反应物物质的量比、反应物浓度、温度对溴代反应的影响.初步研究了产物的电导率和流变性.结果表明:30 ℃时,BPEG(400)-MMA的黏度为0.17 Pa·s,BPEG(200)-MMA的黏度为0.35 Pa·s;30 ℃时前者的电导率达到6.17×10-5 s/cm,后者为1.74×10-3 s/cm. 相似文献
947.
948.
提出并实现了橙皮苷分离及其与Cu2 配位反应一体化的新设想,并借助离子交换色谱、紫外可见光谱、X-射线衍射、傅立叶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等分析手段探讨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在离子交换色谱柱上能有效实现配体分离与配位反应的一体化,制备高生物活性中药配合物新药.其反应机理在于树脂相中软碱橙皮苷与溶液相中交界酸Cu2 间存在库仑力,容易发生配位反应,配体的分子状态和疏水状态因Cu2 对橙皮素的"集中效应"和芸香二糖对橙皮素的"包埋效应"而改变,故再生剂阴离子易穿过能斯特层与橙皮苷交换,并因电子云重叠而排斥橙皮苷至液相中,从而有助于分离、反应一体化. 相似文献
949.
综述了近年来固态有机反应的最新进展,包括固态有机反应的常用方法和固态有机反应在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偶联反应、重排反应、加成反应等重要反应类型中的应用以及固态有机反应在工业中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