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30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4篇
系统科学   16篇
丛书文集   50篇
教育与普及   68篇
理论与方法论   195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2611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49篇
  2014年   109篇
  2013年   110篇
  2012年   173篇
  2011年   185篇
  2010年   178篇
  2009年   245篇
  2008年   245篇
  2007年   277篇
  2006年   173篇
  2005年   135篇
  2004年   149篇
  2003年   139篇
  2002年   168篇
  2001年   155篇
  2000年   79篇
  1999年   47篇
  1998年   50篇
  1997年   45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中国封建婚姻制度腐朽落后,毛泽东对此有深刻的认识。他在领导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中,把打破封建婚姻制度作为革命的一项重要内容。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建立了男女平等、婚姻自主的全新婚姻制度,实现了中国婚姻制度的伟大变革。毛泽东不仅是中国婚姻制度变革的积极倡导者和理论奠基者,也是强有力的领导者和推行者。  相似文献   
22.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也是中国当代思想道德建设的重点。高校是中国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阵地,以诚信为重点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应是高校德育工作重中之重,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它是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客观需要,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切入点,是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客观需要,是促进大学生成才的道德基础。  相似文献   
23.
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的加强和改进必须有新的思路和方法。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定位在先进层次上。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人生观教育中,要吸收市场经济的新观念,丰富教育内容,贴近学生实际,同时要充分发挥各种载体的作用,形成良好的校园环境。  相似文献   
24.
冯春玲 《菏泽师专学报》2002,24(3):28-29,36
明末清初,政权鼎革之际,有志人士以种种方式回应时势,留下了可供评说的功过是非。施琅从抗清到效忠于清是个颇有争议的人物。本文从“气节”问题说开去,力求客观地评价施琅。  相似文献   
25.
杜甫家庭亲情诗表现了诗人至性至情的心怀和对家庭强烈的道德责任感,其中浓郁的家庭伦理观念,更能展示中国传统文化氛围中诗人的独特个性,使我们更真切更全面地走近和了解杜甫。  相似文献   
26.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颁布,把我国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建设提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它与“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紧密结合,为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指明了方向,是新世纪建党执政,治国育人的治本上策,本文从理论的角度论述了“以德治国”战略的基本内涵和《纲要》颁布的现实意义,同时从教学实践着手,对思想道德修养进行全方位改革,采用直观式,启发式,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使《纲要》的内容和“以德治国”思想进课堂的同时,能“入耳,入脑,入心”,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7.
28.
本文尝试从两个角度考虑技术现象:一方面,是在哲学视野下界定技术范畴和对技术进行规范性反思;另一方面,则是探讨视域的弊开,技术意识的自觉对于宣论思考可能具有的意义。就前者而言,本文强调技术作为主客体间基于力量逻辑的对话方式的实践性特征及技术自身的非道德性,而在后一方面,我认为,技术意识与眼光为我们的哲学思考提供了新的思想资源和理论支点。  相似文献   
29.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系统辩证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用系统辩证的眼光来认识 ,要遵循系统辩证论的基本规律来推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30.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进入成熟期后,内涵日益复杂化,形成政治性伦理道德思想和品格性伦理道德思想的庞杂分支,而且互为对立、互为支持、互为消长。从而,使人们的立身之道、待人之道和为国之道的价值取向发生岐异,影响着民族精神和社会精神境界。正确认识两种伦理道德思想的正面和负面作用,消除其中的毒素,熔铸民族的品格,正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