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38篇 |
免费 | 3篇 |
国内免费 | 2篇 |
专业分类
丛书文集 | 12篇 |
教育与普及 | 31篇 |
理论与方法论 | 4篇 |
综合类 | 29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4篇 |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9篇 |
2020年 | 4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11篇 |
2014年 | 21篇 |
2013年 | 26篇 |
2012年 | 32篇 |
2011年 | 42篇 |
2010年 | 30篇 |
2009年 | 36篇 |
2008年 | 21篇 |
2007年 | 23篇 |
2006年 | 8篇 |
2005年 | 13篇 |
2004年 | 7篇 |
2003年 | 8篇 |
2002年 | 8篇 |
2001年 | 7篇 |
2000年 | 6篇 |
1999年 | 7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2篇 |
1991年 | 2篇 |
198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本文介绍了小青矿综采工作面机尾主付架铺设皮带方案及结构特征,概述了铺设皮带的工艺过程,指出了这一举措在高瓦斯矿井综采工作面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2.
以兰州铁路局的实际情况为例,用二次松弛法对无缝道岔在变温时的温度内力进行计算,并进行了强度和稳定性分析,从而为该地区发展无缝道岔从理论上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3.
根据高速铁路18号单开道岔的基本轨-曲尖轨设计廓形和实测廓形数据,采用车辆-道岔动力学模型,分析了列车逆向-侧向过岔时轮载位置的转移、基本轨和尖轨上的接触斑法向应力和疲劳裂纹指数,提出了高速道岔曲尖轨疲劳裂纹形成的原因。研究发现:高速道岔基本轨和尖轨实测廓形显示尖轨降低值存在不足,使得同一转向架1、2位轮对的外轮轮载转移分别过早和过快,且随着车轮和钢轨廓形磨耗,这种情况进一步恶化。由此造成曲尖轨受到较大的法向接触应力,特别是1位轮对的外轮对曲尖轨轨肩和轨距角疲劳裂纹的形成贡献度最大。曲尖轨最早出现裂纹的区域在其顶宽20~50mm范围内。 相似文献
54.
55.
56.
该文针对C D C-16型道岔捣固车一、三号位容易出现操作失误而损坏道岔设备的问题,提出增加四、五号位辅助操作系统,使视线较好的四、五号位操作人员可以通过该辅助操作系统对作业车进行部分控制和操作,同时减少一、三号位的操作项目和实现各号位间的互控,进而有效减少损坏道岔设备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57.
道岔是铁路轨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使机车车辆从一股道转入另一股道的线路连接设备,通常在车站大量铺设。道岔构造复杂,零配件多。过车频繁,技术标准要求高,是轨道设备的薄弱环节之一,在运营过程中极易产生大量病害,危及行车安全,造成维修费用高。如何控制和减少道岔病害,提高设备稳定性,降低检修费用已成为冶金企业铁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58.
唐学彬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0(1):15-18
复合材料的可设计性使工程设计可延伸到材料设计阶段。这里讨论了“积分型总极值”最优化方法在带孔的对称复合材料层合板纤维铺设角度优化中的一个应用。这里分剐对含椭圆孔、方形孔的单向铺层板、均匀斜交铺层板以及一般对称铺层板的各层纤维铺设角进行了最优化设计,使孔边的应力集中有明显的降低。实例表明“积分型总极值”最优化方法具有优化效果好和收敛速度较快的特点。 相似文献
59.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11):35-40
为合理选取道岔平面线型及尖轨切削方式,基于轮轨系统动力学建立车辆-道岔动力耦合模型,计算不同线型方案下轮轨系统动力响应及其与列车过岔速度间关系,并以18号道岔为例验证此选型方法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道岔平面线型设计须同时考虑侧股线型参数和曲尖轨切削方式,满足列车侧逆向进岔时的系统动力稳定性;动力学评价方法可从结构受力及行车状态方面对道岔侧股线型进行分析,并参照系统动力响应随列车过岔速度的变化情况初步确定允许通过速度;对18号道岔而言,增大侧股曲线半径或选用前端半径较大的复圆线型可有效提高行车质量及列车过岔速度,曲尖轨部分采用半切线型或半割线型效果较好,相离半切线型尖轨具有较大粗壮度,可作为主要切削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60.
就如何使输油管线建设费用最省问题建立了数学模型.首先利用对称点法找到了最短路径,然后分别就无共用管线和有共用管线建立了数学模型,得到了问题的最优解.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