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08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224篇
系统科学   153篇
丛书文集   213篇
教育与普及   145篇
理论与方法论   179篇
现状及发展   103篇
综合类   5672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76篇
  2022年   131篇
  2021年   145篇
  2020年   103篇
  2019年   96篇
  2018年   54篇
  2017年   71篇
  2016年   83篇
  2015年   156篇
  2014年   365篇
  2013年   317篇
  2012年   382篇
  2011年   395篇
  2010年   395篇
  2009年   426篇
  2008年   497篇
  2007年   387篇
  2006年   381篇
  2005年   292篇
  2004年   273篇
  2003年   285篇
  2002年   207篇
  2001年   226篇
  2000年   135篇
  1999年   82篇
  1998年   62篇
  1997年   68篇
  1996年   38篇
  1995年   52篇
  1994年   54篇
  1993年   46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42篇
  1989年   47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8年   1篇
  1947年   4篇
  1946年   2篇
  1944年   1篇
  1940年   4篇
  1938年   2篇
  192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41.
《安徽科技》2002,(6):39-40
对省属科研机构实行企业化转制,过渡期为5年,即2002年1月1日至2006年12月31日.为支持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实行以下配套政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42.
43.
1969年底至1970年初,无论是中国的对美政策还是美国的对华政策,都做了微小却是积极的调整。这其中的原因,学术界已做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以中苏关系的紧张乃至破裂为前提,中美关系在60年代末得到缓和,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这一问题上显示了卓越的理论分析能力和高超的领导艺术策略。  相似文献   
44.
论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法律体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发展循环经济应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写入宪法,当前应加快建立起一套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包括建立衡量循环经济的标准、建立企业实施循环经济的财政、税收等激励制度、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绿色保障制度体系、绿色技术支撑体系、废弃物资源化产业体系。应借鉴发达国家实施循环经济的政策、立法成果。  相似文献   
45.
列宁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其垄断资本主义、无产阶级专政、新经济政策等论述,在今天仍然有着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46.
江河上游的规划和治理是建设生态环境的基础和关键。珠江上游生态环境建设要从规范现实经济行为入手,以便遏制日趋恶化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拓展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承载能力。规范珠江上游各经济主体的行为,要以可持续发展观为价值标准,以分析实际情况为出发点,采用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47.
48.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核心。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这项前无古人的事业中,高校如何充分发挥自身力量,面向国家经济建设主战场,切实加强高校服务地方、服务行业、服务企业的力度,是大家共同关心的热点话题。鉴于此,从本期开始,本刊专门开辟“自主创新”栏目,与您共同解读创新政策、跟踪创新热点、分享创新成果、推介创新模式、倾听各方声音,以高定位(刊物)、高水准(编者)、高参与(读者)为目标,搭建自主创新理论与实践交流的崭新平台!热忱欢迎您来稿、来函,我们愿与您并肩携手,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49.
本文从遵循谨慎原则的意义出发,说明我国企业现阶段遵循谨慎性原则的必要性。现行企业会计制度虽将谨慎性原则贯穿于各项条款之中,但目前我国还存在影响会计谨慎性原则正确运用的不利因素,仍需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50.
从科学家鉴定出艾滋病病毒和艾滋病的那时起,社会性的恐惧、忌讳、羞辱和歧视就与这种流行病相伴而行。迅速传播的歧视,加剧了对易受感染人群以及携带病毒生存的人们的偏见。艾滋病作为一个社会问题,和它作为一个生物学和医学问题具有同等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综观全世界,艾滋病的广泛传播已经激起了人们的同情和互助合作,从而为他们、他们的家庭和社会带来了福祉。但当一个个被艾滋病病毒感染(或疑被感染)的人被家庭、爱他们的人或社会所拒绝的时候,这种病也就与羞辱、压抑和歧视难解难分。这种拒绝,在北半球的富国和南半球的穷国都是一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