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7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6篇
系统科学   12篇
丛书文集   16篇
教育与普及   3篇
理论与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31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81.
以西安市为研究区,综合选取自然环境因子(植被、地形、水域等)和社会因子(GDP、科教、住宅等),基于1 km×1 km格网,通过遥感解译和聚类分析,建立西安市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模型,分析其分异规律,并对原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西安市人居环境适宜性在空间上呈现由南向北递增的趋势,基本呈层状分布.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指数分为...  相似文献   
282.
基于网格单元法的基本农田空间配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国各地在进行基本农田划定时,重点考虑的是完成上级下达的保护任务,而忽略了地区之间资源禀赋的差异.本研究借鉴土地适宜性研究的思路,运用网格单元法进行空间分析,提出依据土地适宜性指数和现行基本农田划定的思路,以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以下简称“都安县”)为例,依上述划定方法,对都安县基本农田划定的空间分布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都安县划定为基本农田的耕地面积32870.18公顷,占全县耕地面积的81.31%;县域地苏乡、澄江流域及刁江流域范围的耕地因适宜性高而划定比例较高,县城周边、道路两侧的耕地因适宜性低且开发需求高,划定比例相对较低.上述基本农田划定模式,有助于发挥不同区域间的资源禀赋优势,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力度,进而达到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相互协调的效果,为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保障.  相似文献   
283.
为使农村居民点布局进一步优化,土地资源得到合理利用,运用多因素加权求和模型评价农村居民点用地的适宜性.以30 m×30 m的栅格为评价单元,利用AHP(层次分析法)得到其权重,再使用Arc GIS10.2软件多因素加权求和,综合分析评价慈利县农村居民点布局适宜性.将适宜性评价结果分为适宜、比较适宜、一般适宜、不适宜4个等级,分别占土地总规模的17.8%、26.3%、34.5%、21.4%.结果表明,适宜农村居民点用地基本呈平行状分布,主要分布在零阳镇、江垭镇、阳和土家族乡等区域;比较适宜农村居民点用地除在南山坪乡北部、高桥镇西北部、零阳镇集中分布以外,其他乡镇都有广泛分布;一般适宜农村居民点用地所占比例最大,主要分布在二坊坪乡、龙潭河镇、三合镇的南部;不适宜农村居民点用地由于地理位置差,自然灾害频发,主要分布在三合镇西北部、南山坪乡南部.研究揭示了研究区农村居民点的用地适宜程度,以期为农村居民点的异地搬迁和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284.
喀斯特地区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喀斯特地区,独特、脆弱的土地生态环境与之要求供养庞大人口的矛盾日趋尖锐,人口-土地-环境问题尤为突出。解决这一严峻问题的途径之一是通过土地利用协调人地关系。为此必须谋求有限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作全局性、长远性规划,协调土地资源供给与需求关系,对土地利用、开发、整治和保护作统筹安排。实现土地利用更佳的综合效益,以适应喀斯特地区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要求。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土地利用规划的先行基础工作,其评价成果可为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布局和发挥土地生产潜力提供可靠依据,具有不可轻视的地位和作用。 笔者等以贵州省息烽县为试点,通过11个月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研究,试图探索一种适用于南方喀斯特地区生态条件的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系统评价方式,其评价成果可全面满足土地利用、开发、整治和保护的需要。  相似文献   
285.
地理信息系统在土地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倪绍祥 《科学通报》1992,37(15):1403-1403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土地利用规划决策的一个基础工作。1976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公布的《土地评价纲要》对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步骤和方法作了详细规定,但它基本属定性评价,而且评价成果未与土地利用规划决策直接联系起来。Dent和Young虽然提出了用计算机实现土地适宜性评价的自动化,但也仅限于评价数据的计算机处理。本研究尝试采用地  相似文献   
286.
以皖江城市带作为研究区域,选取面积大于100 000m~2的城市建设用地斑块作为研究扩展的源地,将评价指标具体到斑块这一微观尺度,探索不同因素对城市扩展的作用,并确定建设用地的扩展方向。研究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选取地形、生态敏感性、景观类型、可达性四个阻力因子,利用最小累计阻力模型,构建建设用地扩展阻力面,生成建设用地适宜性分区图,并利用Arc GIS中最佳路径的算法得到建设用地扩展的最小耗费成本路径网,评价建设用地在空间分布上的适宜性,并在此基础上对建设用进行功能分区,为城市的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研究结果表明:皖江城市带以中敏感性区域为主,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北;扩展适宜性分区中主要是适宜扩展区和较适宜扩展区,主要分布在长江沿岸区域;建设用地扩展的最小路径网呈树状分布,研究区北部扩展成本较低,且扩展的路径相对较多。根据研究结果提供的参考,对芜湖市建设用地的规划具有重要意义,利于城市的科学布局,构建可持续发展社会。  相似文献   
287.
地质灾害易发山区聚落用地的适宜性评价研究,不仅能为山地社区的重建提供理论依据,而且能为易地扶贫搬迁提供科学参考。以岷江上游理县为研究区,从自然-生态、生产和生活条件3个维度选取15个评价指标,构建生态位适宜度模型,运用Arc GIS栅格处理技术对指标进行单因素量化分析及多因素综合评价;以乡镇为基本评价单元,将聚落用地适宜性划分为4个等级。研究表明:1)理县不适宜聚落用地布局的土地占国土面积的95.72%,适宜的土地面积仅为184.6 km~2;2)全县聚落用地适宜性等级以中度适宜为主,低度适宜次之,高度适宜最小;3)聚落用地最适宜区域主要位于杂谷脑镇东南部;低度、中度适宜区占面积比例较大的乡镇在空间上连续分布且处于杂谷脑河流域下游及国道317附近;4)县境内有重点生态保护区分布的乡镇聚落用地基本以低度和中度适宜区为主,高度适宜区分布少。  相似文献   
288.
【目的】以奉节县为研究对象,将生态敏感性评价和生物多样保护功能评价纳入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山区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方法】共选取包含自然、经济和生态 3 方面的 13 个弹性因子和 3 个刚性因子构建山地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模型,采用层次分析法( AHP )为各弹性因子分配权重,利用 ArcGIS 的空间分析功能进行运算并将结果分为 5 个等级。【结果】1 )适宜建设用地和较适宜建设用地面积分别占区域面积的 2.2% 和 4.18% ,可建设用地少且空间分布不均,较为集中分布于朱一镇、永安街道及鱼复街道一带;2 ) 92% 的建成区分布在适建区内。绝大部分乡镇建成区与适建区重合度较高,表明奉节县的城镇建设受限制性条件约束小,布局较为合理。【结论】研究结果可为奉节县的城镇建设提供较好的科学依据,对于山区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89.
以千烟洲试验站试验数据为依据 ,探讨了一系列玉米品种在赣中红壤丘陵区的生态适宜性及其对伏秋旱的响应 ,并对玉米的水旱轮作和旱地间作等不同种植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结果对增加当地农民收入 ,发展畜牧业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90.
阐述了土地后备资源开发对于农业及经济发展的意义,通过对山西省太谷县土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潜力的评价分析,从生态环境保护、遵循土地适宜性原则、科学评价、综合整理等方面提出了合理开发土地后备资源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