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5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4篇
系统科学   3篇
丛书文集   45篇
教育与普及   18篇
理论与方法论   15篇
综合类   71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46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3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91.
尼古丁与茜素红显色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并确立了尼古丁与茜素红的显色反应条件.尼古丁与茜素红在水中发生显色反应,其反应产物的λmax=525nm.尼古丁的浓度在0~80mg L范围内服从比耳定律;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6.84×103L·mol-1·cm-1;相对标准偏差为1.2%(n=9);回收率符合要求.  相似文献   
92.
激光干涉法测定固体线胀系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用激光干涉的方法对固体线膨胀的微小变化量进行测量,并设计制作出仪器,可使测定固体的线胀系数精确度提高,测试方便。  相似文献   
93.
通过对菲涅耳公式的分析,找到一种新的简单直观的几何图示,能完整地给出菲涅耳公式的四个振幅比关系.  相似文献   
94.
李德智 《河南科技》2005,(11):25-25
1.内服法(即口服法)。根据家兔的口腔和齿形特点,对于尚有食欲或尚能喝水的病危塞北兔,最简单的方法是把粉剂或水剂的药物加入在饲料或饮水中,让病兔自由采食。在药量较少又没有特殊气味的情况下,这种喂法比较省事。若病兔已无食欲时,可把小量的药液放入5—10毫升的注射器内,把注射器伸入口角,缓慢地推入口腔深部,使其自行吞食。为了防止误入气管,进入肺脏,造成异物性肺炎,不能注入过快。也可由1人保定病兔头部和前躯,用小药匙或汤匙伸人口角,让病兔慢慢吞咽。  相似文献   
95.
测量了玻璃片堆的光强透射率和反射率,与推出的两种理论计算值进行了分析比较,指出各理论假设条件与实际物理过程的差异。  相似文献   
96.
新编《固体物理教程》的第一个特色是只论述基础理论,不包括专业内容、除了教材体系作了改革外,对教学内容作了革亲提本书的第二大特点,对某些固体物理问题的处理方法和物理模型进行了改进是本收的又一特点。  相似文献   
97.
本文从摘是洛仑兹不变量这一观点出发,对近三十年来有关温度洛仑兹变换的争论进行讨论,得出与爱因斯坦相一致的温度变换关系.  相似文献   
98.
漫射表面的转动对自由空间散斑图样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当漫射面发生转动时,一般情况下自由空间中的散斑图样将发生复杂的变化,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只发生平移变化,从波动光学理论出发对此进行了理论计算,其结果与实验观察相符。  相似文献   
99.
100.
分析了陶晶孙小说《木犀》与郭沫若小说《叶罗提之墓》在性意识描写方面的特点。认为陶晶孙小说《木犀》的性意识描写,在通常认为的日本的“物哀”、优美等文化传统和西方现代情绪及技巧之外,还隐约可见中国文化传统的道德、伦理等因素的影响。并且小说整体美学风貌上的优雅、清美的韵致,在很大程度上关涉到作家对“修饰性”的文学之美的追求和作家自身“感受性发达”而“意志力薄弱”的个性心理的特殊性。郭沫若的《叶罗提之墓》是他的小说中最精致、最灵巧的篇什,郭沫若颇为引起争议的性意识内容在这篇小说中表现出远肉欲而亲优美的倾向。比起《木犀》,这篇小说也更多地体现了郭沫若从“功用性”出发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的改造利用,同时也体现了他刻意探讨文学作品中人物心理的隐秘与真实的诗人气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