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1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综合类   8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松辽盆地双坨子气田下白垩统泉头组第一段为主力产气层段,发育曲流河和辫状河沉积体系。利用岩石相与测井相转换技术对其沉积微相进行了划分与对比,进一步识别出边滩、心滩、决口扇、河道滞留、天然堤和泛滥平原等沉积微相,并对其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进行了研究,为砂体空间分布预测和三维储层属性建模提供了重要依据。砂体展布受控于沉积微相,结合物性资料统计分析,认为边滩砂体是研究区曲流河沉积中最有利的储集相带,心滩砂体是辫状河沉积中最有利的储集相带。  相似文献   
32.
针对我国东部老油田新近系河流相油藏大部分进入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复杂的现状,选取典型砂质辫状河沉积区羊三木油田,密闭取心与测井相结合,开展密井网区储层构型刻画。结果显示研究区发育心滩、辫状河道、溢岸沉积和泛滥平原4种4级储层构型单元。心滩内部发育泥砾型和落淤层型2类3级构型界面。泥砾在5级和3级构型界面处均有发育,但厚度不同,当泥砾层厚 0. 3 m时位于5级界面,厚度0. 3 m时一般位于3级界面。解剖了研究区心滩平面结构,指出滩头、滩主体、滩尾和滩翼不同部位的落淤层发育差异。结合岩心、测井及现代沉积,建立了研究区4级和3级储层构型模式。  相似文献   
33.
以准噶尔盆地春光油田C23井区沙一段T_1砂体为例,归纳、总结了沟谷控制的辫状河储层综合预测方法。即利用层位拉平技术恢复古地形,刻画沟谷边界及沟内古地貌特征;利用几何类地震属性和三维可视化技术解释断层分布;综合古地貌恢复、断层分布和地震属性分析,刻画辫状河的主河道分布;采用相对波阻抗的聚类分析刻画砂体分布;采用几何平均属性和标准偏差属性刻画储层分布。研究结果与现有钻井结果吻合较好。研究区的储层横向展布主要受沟谷控制,含油储集层主要集中在古地形深沟的辫状河心滩坝,其次是辫状河道砂体。  相似文献   
34.
针对新街油田台7断块泰一段二砂层组厚油层内非均质性严重、产能不均匀等问题,对其进行了精细的地质研究.综合利用岩心、测井资料,结合沉积微相分布,对比厚油层的砂体剖面和岩电特征,认为厚油层内主要为泥质夹层和物性夹层,建立了夹层的电性、物性识别标准,以夹层空间分布面积为标准找到1个稳定夹层,依据该稳定夹层将厚油层进一步细分为2个单层,将厚油层的非均质性降低到一个相对均质的单元,并总结了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细分对比模式和规律.  相似文献   
35.
以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扎伊尔山出露的三叠系克拉玛依组黑油山沟35 剖面为例,利用岩相组合和层次界面分析方法,结合沉积学理论,探讨了砂砾质辫状河岩石相组合、构型界面及构型单元级次,进而研究砂砾质辫状河河道砂体内部隔夹层的成因、级次、形态、规模及其控制下的渗流地质差异特征。结果表明,在研究区可以识别8 种典型岩相,8 个5 级储集体构型单元以及2 个3 级储集体构型单元。泥质隔夹层主要分为细粒沉积和泥砾型两种类型,泥砾型隔夹层主要发育在河道底部泥砾岩沉积,由河道侵蚀河岸或河底的泥岩快速堆积而成,主要分布在5 级或3 级界面之上,向河道两侧边缘减薄尖灭。同时,内部不同级次的泥质隔夹层控制了储层非均质。  相似文献   
36.
以柴达木盆地昆北油田切六区辫状河三角洲为例,探讨了薄互层型储集砂体构型的建模方法。采用基于半幅点小层划分原则进行小层划分,克服了传统的基于自然伽马相对极大值和(或)自然电位正异常来确定小层界线而无法获得真正的储层、隔层厚度与深度的缺陷。分析了研究区夹层类型与分布,认为研究区以泥岩夹层为主,夹层的分布以局部为主,在此基础上,用低渗层厚度和渗透率回返程度两个参数来识别夹层,从而可以大大提高建模精度。依据辫状河三角洲受河流、湖浪双重水动力控制,地层具低倾角砂泥岩薄互层的特点,提出了"硬"数据控制、分层建模、储层与夹层钳套的薄互层型沉积体构型建模研究思路,建立了昆北地区切六区辫状河三角洲构型模型。通过对构型模型进行构型单元间关系的研究认为,目的层存在侧向拼接、侧向分隔、进积型、加积型4种构型模式,但以各种砂体的横向拼接与纵向加积模式最为发育。与传统建模方法比较,在薄互层沉积的情况下,新建模方法更具优势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37.
综合岩心观察、测井、钻井和取样分析等资料,对委内瑞拉奥里诺科重油带内Carabobo油区M区块Morichal段油层组沉积类型及沉积演化特征在垂向和平面上的展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Morichal段油层组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以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亚相为主,进一步可以划分为辫状河道、心滩、溢岸决口扇、泛滥平原等沉积微相。其中,辫状河道与心滩为主要发育的沉积微相,其骨架砂体是研究区内最有利的储集体,储层的展布形态主要受控于古地貌形态和沉积微相的展布。主河道沿南西—北东方向发育,溢岸决口扇和泛滥平原微相仅在局部少量发育。  相似文献   
38.
《河南科学》2017,(11):1858-1866
针对南堡3号构造区中深层东营组二段(Ed2)-沙河街组三段(Es3)沉积类型认识的不统一,在研究区8口取心井岩心观察描述的基础上,结合地震、测井、录井及岩矿等资料,对南堡3号构造区中深层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深水滑塌浊积扇和滨浅湖的沉积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物源来自西南方向沙垒田凸起,SQ1层序和SQ2层序时期发育扇三角洲-滨浅湖沉积体系,SQ3-SQ7层序发育多期叠加的辫状河三角洲-滨浅湖/浊积沉积体系,分布范围受湖盆缓坡带构造背景控制.在此基础上,综合南堡3号构造区构造活动特征、湖盆边界形态、水体深度等因素,从典型地震剖面出发,建立了南堡3号构造区中深层坡折带控制的层序沉积充填模式,旨在对类似地区的油气勘探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39.
为了预测桑塔木地区三叠系有利勘探区带,利用地震、钻测井、岩心等资料,通过合成记录标定达到井震统一,将桑塔木地区三叠系划分为1个构造层序、5个三级层序(SQ1-SQ5)和9个体系域,建立高精度的层序地层格架.研究表明,区内除了发育普遍认识的辫状河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外,还存在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体系.通过探讨目标层序(SQ3-SQ5)内的沉积特征及演化规律,结合储盖组合分布、反演特征及成藏条件综合分析认为:层序SQ3和SQ5内部低位水进体系域辫状河三角洲储层发育,厚度大、连续性好,但是不易形成岩性油气藏,应以加强断垒带两侧的滚动勘探,寻找新的低幅度构造油气藏为主;而层序SQ4低位水进体系域曲流河三角洲前缘砂体薄,横向连续性较差,易尖灭,有利于形成岩性圈闭,在平面上断垒带东北部斜坡带上为有利的油气聚集相带,可作为下一步油气勘探的重点.  相似文献   
40.
萨尔图油田辫状河储层三维层次建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辫状河储层精细建模的层次建模思路,根据辫状河储层的层次性,首先建立辫状河道与坝的分布;其次建立辫状河道内部河床与废弃河道分布,以及坝内部坝核与坝顶的分布;最后建立河床、坝核、坝顶结构内部的泥质夹层分布。建模时不同层次储层之间互为约束,较好地反映了不同层次储层之间内在联系和分布规律。以大庆萨尔图油田P13 小层辫状河储层为例,逐层次建立了不同储层结构的三维空间分布,模拟结果很好体现了不同层次储层形态以及分布特征,具备较高的精度,能够应用于油田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