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1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7篇
系统科学   7篇
丛书文集   7篇
教育与普及   9篇
现状及发展   2篇
综合类   30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基于标记点测量方法的上肢日常活动测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基于普通摄像机的多维摄像系统,实现了基于体表标记点测量方法的上肢关节运动分析。在建立上肢运动模型基础上利用重构得到的标记点的空间数据,获得空间运动参数,建立了关节坐标系,并提出关节转角的计算方法。对上肢的日常活动进行了分析与测量。  相似文献   
42.
从质心坐标系出发,利用粒子动量关系的几何描述,直观形象地研究了两粒子二维弹性碰撞的各种情况。  相似文献   
43.
对明渠急流中由于边墙偏转角的变化而产生的水流扰动进行了分析,当边墙向水流内侧转向时,扰动线以下的区域内出现水面涌高,形成陡激波.当边墙向水流外部偏转时,水面出现跌落,产生绕动,形成缓激渡,陡激波与缓激渡统称为急流激渡.文章对急流激渡的计算方法进行了分析比较,并对附体激渡的最大河岸偏转角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4.
石晓斌 《黄淮学刊》1996,12(1):68-71
从运动的叠加原理和定点运动的欧拉定量,按逻辑和理论的自洽性,说明定点运动的有限转角应是轴矢量;分析两次有限转动不能对易从而认为有限转角不是矢量的例证的错误根源;阐述代表刚体定点运动的两种实际转动可以对易,从而论证刚体定点转动的有限转角的轴矢量性。  相似文献   
45.
对不同浓度的旋波介质进行了测量,给出一种在自由空间测量旋波介质手性参量的方法.通过测量介质板的两次复反射系数、透射波偏转角和椭偏率,计算得到介质的手性参量和电磁参量.对手性参量及偏转角、椭偏率测量结果进行了分析.以波导测量线为主要测量装置,测量方法简便,与国外网络分析仪测量结果比较,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46.
提出了一个用8031单片机和光电编码器组成的转速与转角测试方案,介绍其实现的基本原理和结构特点,给出了接口电路和软件设计方法。由于采用了单片机和光电传感器,该系统具有硬件电路简单、测量精度高、性能稳定可靠等优点,其适用于自动控制、自动检测及各种转速与方位角的测量与控制等领域。  相似文献   
47.
弯曲是梁变形的基本形式之一。本文论述了梁纯弯曲时变形的条件,由此导出梁变形的基本公式,用直接积分法及梁的变形条件、梁挠曲线变形连续条件推导梁弯曲时的挠曲线议程及转角方程。并举实例说明挠曲线方程与转角方程的应用  相似文献   
48.
丁敏旭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1,11(16):3709-3713,3724
针对客运专线无砟轨道梁端转角和竖向相对位移对梁端轨道结构设计的影响,分析了无砟轨道梁端扣件上拔力产生的机理。建立了无砟轨道梁端扣件上拔力计算的有限元模型。分析了梁端转角、竖向相对位移、梁缝处扣件间距、梁端悬出长度、梁高等对扣件上拔力的影响规律,为客运专线梁端无砟轨道结构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9.
抛物线拱变位引起的内力计算一般公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结构力学方法,从弹性中心法出发,推导出抛物线拱变位引起的内力计算一般公式和抛物线拱的两拱脚转角位移方程。通过极限逼近得到与直梁一致的杆端转角位移方程。本文还通过算例用有限元软件验证了内力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50.
在飞行器参数变化时,L1自适应控制相对于传统比例积分微分(proportional integral derivative,PID)控制方法具有理想的控制效果.针对某型存在参数不确定性的无人机,建立了无人机横侧向动力学模型,在对L1自适应控制理论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分别设计了L1自适应控制律和比例微分(proportional derivative,PD)控制律,通过算例仿真,对比分析了这两种控制律对无人机滚转角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L1自适应控制律具有良好的抗飞行器参数变化能力,鲁棒性强,对无人机飞行控制系统设计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