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5篇 |
免费 | 4篇 |
专业分类
系统科学 | 4篇 |
丛书文集 | 8篇 |
教育与普及 | 4篇 |
理论与方法论 | 3篇 |
综合类 | 16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5篇 |
2022年 | 10篇 |
2021年 | 4篇 |
2020年 | 2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2篇 |
2014年 | 9篇 |
2013年 | 18篇 |
2012年 | 10篇 |
2011年 | 11篇 |
2010年 | 14篇 |
2009年 | 9篇 |
2008年 | 27篇 |
2007年 | 12篇 |
2006年 | 6篇 |
2005年 | 5篇 |
2004年 | 8篇 |
2003年 | 6篇 |
2002年 | 4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日益提高,园林绿地的建设步伐正不断加快,人类不仅在人口密集的城市中心区发展公园、绿地,同时大力发展郊区的公园、绿地、风景区和生态林地.而园林树木种植后养护管理中的重要措施--修剪,能提高绿化质量,有助于树木的形成和保持优美的树形,提升树木的观赏价值.还可使养分集中,达到花开满园,果实累累,实现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2.
林地落界就是依据现有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公益林区划界定成果、结合森林经营活动档案等资料,以数字正射影像图(简称DOM)数据信息为基础,通过遥感影像资料判读核实,并辅以适当的现地调查,按照林地落界基本条件和精度要求,落实现有林地和依法可用于发展林业的土地的边界和图斑,构建全省、全国林地一张图。介绍了小陇山林区基本概况,分析了林地主要因子的划分,提出了林地落界的主要技术步骤以及实际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44.
本书集中当前的一些研究结果,介绍森林和林地生态系统的结构,通过从极地到萨瓦那再到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大量实例,对林地和森林生态系统的一般过程进行描述,并在种群和区域尺度上讨论动植物多样性的重要性。本书着重介绍林地生态系统过程, 相似文献
45.
关中东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质地影响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陕西关中渭北作为研究区,选取典型农业耕地和人工苹果林地,分析出这两种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粒度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土壤主要由粉砂和黏粒组成,占总含量的80%以上,总体属于粉砂质黏壤土;②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砂(〉50μm)、粉砂(2μm~50μm)和黏粒(〈2μm)含量差异显著。耕作土壤2v~50μm含量明显低于人工苹果林地,而〈2μm和〉50μm含量却高于苹果林地;③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粒度分布的变异系数不同。耕作土壤粒度分布的变异系数整体小于苹果林地土壤。耕作土壤,〈2μm和〉50μm的的变异系数在上层较高,2μm-50μm的变异系数在整个剖面变化不大。苹果林地土壤,〈2μm的变异系数在上层较低,〉50μm变异系数的变化与〈2μm相反,2μm~50μm的变异系数在整个剖面变化不大。究其原因,人类活动如不同的耕作或管理方式以及种植作物类型可能是影响土壤粒度分布的主要因素。图1,表2,参10。 相似文献
46.
本文以吉林省舒兰市1995年和2005年两次森林资源调查数据为依据,简析了舒兰市十年间林地流失情况及对周围环境带来的影响,分析了林地流失原因,为森林资源合理利用提供可行性参考。 相似文献
47.
朱乐萍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精选》2008,(8):162-163
随着退耕还林(草)、小流域治理、天然林保护、三北四期等重点工程在大面积实施,当地生态环境在短期内得到了有效改善,各种飞禽走兽日趋增多。但是,随之而来的野兔、中华鼢鼠泛滥,逐渐成为林业建设中不可忽视的生物灾害。 相似文献
48.
49.
基于ENVI5.X应用软件,以遥感影像用地分类掩膜制作为例,阐述了遥感影像掩膜制作的步骤和方法,包括影像波段导入,对比度调整,感兴趣区域选定,掩膜四个方面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50.
野外模拟降雨条件下水土流失与养分流失耦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降水是土壤侵蚀和养分流失的主要驱动力.本文利用野外模拟人工降雨试验,研究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水土流失和养分流失.结果表明:林地蓄水保土效果显著,初始产流时间在25m in左右,土壤侵蚀速率仅为裸地的8%.累积径流量和产沙量均与时间呈线性增加,关系为Y=aX-b,径流系数a表现为:裸地>撂荒地>草地>林地.径流和泥沙的迁移导致土壤肥力下降;泥沙结合态是养分流失的主要途径,其养分含量显著高于径流中养分浓度.与裸地的碳、氮和磷养分流失总量相比,撂荒地分别占47.9%、60.8%和46.1%,草地占22.5%、14.4%和17.4%,林地占1.4%、2.8%和2.6%.林地和草地水土保持效果显著,能有效减少养分流失,控制面源污染.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