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41篇
  免费   2篇
系统科学   2篇
丛书文集   15篇
教育与普及   6篇
理论与方法论   12篇
综合类   1608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77篇
  2013年   93篇
  2012年   125篇
  2011年   137篇
  2010年   174篇
  2009年   181篇
  2008年   208篇
  2007年   194篇
  2006年   91篇
  2005年   66篇
  2004年   53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01.
文章指出目前我国外语教学忽视了文化背景知识对语言学习的重要作用,而导致学生外语交际能力的普遍低下;并阐述外语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足够的文化背景知识及语用原理,注意学生跨文化语用能力培养。  相似文献   
102.
在英语教学中,既要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语言运用中的文化因素,使学生了解因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而带来的语言构成差异,培养学生多元文化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相似文献   
103.
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我国传统英语教学由于忽视对学生跨文化差异意识的培养,导致其跨文化交际能力普遍较低。因此,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成为摆在每一个外语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04.
中西文学作品在体现的意境、表达的思想上常有异曲同工之妙,但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在欣赏对方的文学作品时,经常会产生一些困难,以至不能完全领略其美妙之处。本文通过对英诗"TO THE VIRGINS,TO MAKE MUCH OF TIME"的赏析,对比了同样主题和意境的中国乐府诗《长歌行》,并由此引起对跨文化审美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05.
马玲玲 《科技信息》2007,(31):134-135
翻译不仅仅是语际转换的过程,同时也是两种文化交流的现象。在翻译研究中,作用于翻译过程的文化因素应得到足够的重视。翻译中对文化因素的处理一般分为两种:异化和归化。考虑到不同的翻译目的、文本类型、作者意图以及读者对象,异化和归化都能在目的语文化中完成各自的使命,因而也都有其存在价值。  相似文献   
106.
刘芳 《科技信息》2007,(32):120-121
本文从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切入,论述了非言语交际的功能。从交际活动中的"人际距离"、"目光视线"、"色彩"、"体态语"等方面,对比分析了中国人与日本人的非言语行为的异同点,以便日语学习者准确地应用到语言交际中。  相似文献   
107.
中西文化和语言存在差异,作为文化差异的一部分,语言差异反映着本质上的文化差异。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要帮助学生认识中西文化差异的本质,才能使学生正确地理解语言差异,灵活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的交际。  相似文献   
108.
面子是社会认知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印象,是交际事件中交际参与者相互给予并相互协同的公共意象。本文从跨性别文化交际的角度讨论了引起面子冲突的原因及如何避免面子冲突,提出不同性别的交际规则、交际风格与策略乃至价值观等是引起面子冲突的原因;了解不同性别文化群体的交际规则,摆脱心理定势对跨性别文化交际的负面影响以及消除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象是避免跨性别文化交际的面子冲突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09.
跨文化交际是指任何两个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交际双方的文化背景、思维习惯、推理方式不同,容易造成社交语用失误。本文通过分析社交语用失误的形成原因和表现形式,对如何避免社交语用失误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10.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也是文化的载体,学好一种语言同时也是学好与这种语言相关的文化。要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中做好文化的传播工作,就要从汉语体现的汉民族文化、行为模式体现的汉民族文化以及由跨文化交际中的差异等方面去解释剖析对外汉语教学中存在的一些现象及其所涉及的汉民族文化传播的问题,从而使教师与学生能够更好地交流和沟通,使中国文化的种子在潜移默化中植入学生的心灵,使教学得以顺畅地进行,文化得以顺利地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