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70篇
  免费   90篇
  国内免费   172篇
系统科学   125篇
丛书文集   174篇
教育与普及   180篇
理论与方法论   30篇
现状及发展   13篇
综合类   5210篇
  2024年   35篇
  2023年   127篇
  2022年   105篇
  2021年   145篇
  2020年   101篇
  2019年   141篇
  2018年   63篇
  2017年   115篇
  2016年   156篇
  2015年   186篇
  2014年   310篇
  2013年   258篇
  2012年   309篇
  2011年   350篇
  2010年   291篇
  2009年   322篇
  2008年   330篇
  2007年   317篇
  2006年   256篇
  2005年   211篇
  2004年   206篇
  2003年   220篇
  2002年   167篇
  2001年   143篇
  2000年   109篇
  1999年   97篇
  1998年   80篇
  1997年   60篇
  1996年   60篇
  1995年   69篇
  1994年   69篇
  1993年   59篇
  1992年   62篇
  1991年   54篇
  1990年   40篇
  1989年   46篇
  1988年   34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3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综合利用钻井、测井、地震和产能等资料,通过对松南气田营城组火山岩的岩性、岩相、储层物性和火山机构相带分布等特征的深入分析,建立了研究区营城组火山岩储层综合评价方法。依据影响火山岩储层质量的因素,首先选取了储层评价的7个关键参数,然后根据专家经验对参数赋值计算,最后进行了单井储层定量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营城组旋回三火山岩主要发育Ⅰ类和Ⅱ类储层。结合松南气田营城组旋回三火山岩相和火山机构平面分布特征,对研究区不同类型火山岩储层的分布进行了预测,明确了研究区下一步勘探与开发的重点区块。  相似文献   
992.
现有电路可测度符号分析方法在低可测度电路故障诊断中没有考虑元件故障模糊组的影响。可测度分析时需要计算所有元件参数组合的可测度,但实质上其中部分参数组合的可测度是相同的,不必重复计算。鉴于上述问题,在可测度符号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提出根据系数依赖矩阵划分元件故障模糊组,将各个模糊组中的元件参数赋值后计算电路可测度。该方法减少了符号法可测度分析的计算量,适用于模拟电路的自动测试与故障诊断。  相似文献   
993.
准噶尔盆地沙湾组以岩性油气藏为主,存在油砂体规模较小、油层薄、储层岩性变化快等勘探难题。2005年,排2井在沙湾组钻遇油层,日产油49.6 t,地面原油粘度为1.6 mPa·s。立足实践、大胆开拓促成了沙湾组浅层、稀油、高产岩性油藏的突破,高精度三维地震技术发挥了关键作用。车排子地区具有多油源输导、多层系含油、多类型富集、多品位共存的复式聚集特点和“三层楼”油气成藏模式。沙湾组轻质油藏油砂体形态与振幅属性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能够通过地震属性有效识别油水边界。稀油油浸为含油性下限,粉细砂岩为岩性下限,渗透率  相似文献   
994.
采用固相pH梯度等电点聚焦-SDS双向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莽山烙铁头粗毒进行了分析,通过银染法显色,电脑软件识别出约40个蛋白质点.其中分子量超过130 kD的蛋白质点很少,分子量90 kD~10 kD的区域均有蛋白质点分布,分子量34 kD区域的蛋白质点较为密集,且它们的含量明显较高.从蛋白质点的等电点分布范围分析,偏于碱性端的蛋白质明显多于酸性端的蛋白质,且分布在中性偏碱(pH 7~8)的区域.质谱数据的数据库搜寻结果表明:莽山烙铁头蛇毒中含有类凝血酶组分、纤溶酶组分、血小板聚集蛋白、抗血小板聚集蛋白和平滑肌钙离子通道阻断剂等组分.  相似文献   
995.
为了查明Velasquez油田剩余油分布,挖掘剩余油潜力,对研究区的沉积环境、沉积微相及其特征进行研究,建立准确的储集层模型.根据岩芯观察,对构造特征、岩性特征、粒度特征和地震响应特征进行分析.利用均方根振幅属性预测砂体厚度,并以此对沉积微相展布进行分析,讨论沉积微相与剩余油分布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48-45断块区Guaduas组为一套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并划分为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前缘2个亚相和辫状河道、泛滥平原、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支流间湾6个微相;Guaduas组沉积时期经历了湖平面升一降一升的演化;研究区油层水淹程度和剩余油分布明显受沉积微相制约,辫状河道和水下分流河道顶部、河口坝侧缘、席状砂砂体沉积区剩余油相对富集,是油田下一步开发调整和剩余油挖潜的主体.  相似文献   
996.
《河南科学》2017,(9):1505-1512
在沉积学、储层地质学、石油地质学等相关理论的指导下,在了解盆地和研究区构造发育特征和沉积背景的前提下,综合运用岩心、薄片、分析化验、测井、录井等资料,对西山窑组进行地层的划分与对比;建立沉积相标志,进行单井相和连井相综合分析,分析沉积相类型和砂体的横向展布规律;对物源进行分析,研究沉积微相的平面展布特征,建立了适用于该研究区沉积演化模式.  相似文献   
997.
以《信号与系统》中核心内容傅里叶变换在最前沿的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为切入点,用《信号与系统》中最基础的常用信号的傅里叶变换,傅里叶变换的频移性、调制定理、抽样定理、滤波器组等知识,对4G/5G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关键技术OFDM技术和FBMC技术的原理进行了分析,得出了FBMC系统各滤波器频谱之间的干扰远小于OFDM系统的结论。  相似文献   
998.
基于流线数值模拟研究高含水后期油田的剩余油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剩余油分布研究是高含水期油田的难点问题。以济阳拗陷孤东七区西馆陶组Ng6~(3+4)层高含水开发实验区块为例,在地质分析的基础上,建立起小网格精细三维地质模型及参数模型;通过试验区储量、压力、含水率和单井含水拟合,85%的单井历史拟合误差5%。采用流线数值模拟技术显示出高含水后期密井网条件下流体推进特征及剩余油分布模式,得出:(1)流线显示目前地下储层形成大孔道高渗带,流体基本沿高渗带运移,驱油效率明显降低。(2)目标油层组剩余油分布明显受到沉积相、沉积韵律、层内非均质、生产井网等因素的控制;剩余油平面上主要分布在微构造高点、层内低渗透区及注采不完善区,纵向上主要集中分布在主力厚油层的顶部。  相似文献   
999.
研究鄂尔多斯盆地南部泾河油田长8油藏天然裂缝的发育主控因素及模式。通过野外露头、岩心、常规测井和成像测井资料,开展井剖面天然裂缝的识别。在数据的处理上,利用单一变量法分别对比工区内断层和裂缝的力学性质、统计裂缝发育指数与相邻断层距离的关系、不同岩性中裂缝的发育情况、裂缝发育指数与砂地比的关系、长8地层的构造曲率与裂缝发育指数的关系,结果表明:断层伴生2组共轭剪切裂缝,只有一组较发育,这些裂缝离断层越近,裂缝发育指数越高;随着泥质含量的增加,岩性逐渐向泥岩转化,天然裂缝的发育程度逐渐降低,平面上看,天然裂缝多发育在砂地比值较高的地方;构造曲率越大,天然裂缝发育的程度越高。泾河地区长8段裂缝发育的主控因素为岩性、构造变形和断层。其中断层对裂缝发育的影响表现在裂缝发育指数随断层距离的增加而减小,并且为控制裂缝发育的最主要因素;岩性中的脆性成分越高,裂缝越发育;构造变形程度越高,构造张裂缝也越发育。  相似文献   
1000.
利用SEM-PCAS孔隙定量表征技术与低压N_2等温吸附实验研究X井深度为6 875~8 042m超深层泥页岩的纳米孔隙特征,并选取四川盆地及周缘地区从地表到5km左右的样品组作为对比,探索深埋藏作用对泥页岩孔隙系统的影响。研究发现,X井志留系龙马溪组、奥陶系五峰组及下寒武统筇竹寺组超深层泥页岩32个样品的孔隙特征相似,孔隙类型以有机质孔、粒间孔为主,孔隙形态以狭长-裂缝型为主。N_2等温吸附线类型为IV-H3型,QSDFT孔径分布显示其纳米孔隙主要分布于4~16nm段,BET比表面积为8.63~16.13m2/g。与对照组样品相比,X井超深层泥页岩的孔径分布更加分散,微孔体积和微孔比表面积更小,介孔/微孔的体积比值及介孔/微孔的比表面积比值比非超深层泥页岩均具有数量级的优势。X井超深层泥页岩的孔隙特征主要受埋藏深度控制,深埋藏作用会使泥页岩孔径缩小并改变孔隙的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