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5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4篇
教育与普及   3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21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8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7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云南壮剧的生角形象已经基本形成了具有少数民族剧种独特的角色体制,特别是在塑造生角形象时,生角形象的民族性特征在音乐唱腔、语言、服饰、砌末道具等表演手段上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并存在着风格的多样性,具有浓郁的壮族特点,使得壮剧生角形象更加丰满鲜活,从而使云南壮剧在祖国戏曲百花园中更加绚丽多彩,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82.
作为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意象,动物在莎士比亚创作的戏剧中,通过明喻、暗喻及借喻等比喻修辞手段,得到了充分而广泛的运用,因而也受到众多莎剧研究者的关注。《麦克白》是莎剧中充分运用动物意象构造故事的一个典型。英汉文化中很多动物在喻意上差异较大,故在从事莎剧中动物文化词的翻译时要充分注意到同一动物文化词在两种文化中的涵义是否相同。  相似文献   
83.
目前云南壮剧遇到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但制约其发展的各种因素也不容忽视。这些因素主要表现在主创人员匮乏、演员断代、行当不齐、乐队有待培养、信心亟待增强等方面。对于制约云南壮剧发展的因素,我们应当不断加以克服,以期云南壮剧再创辉煌。  相似文献   
84.
肥套是我国毛南族影响最深远的民俗习惯,它以歌、舞、乐、戏等艺术形式展现了毛南族人祈求人丁兴旺、财源广进、平安幸福等思想,表达了丰富的民俗礼仪和文化内容。本文从艺术学的视角来分析毛南族肥套仪式剧的文化内涵,并提出对其进行保护的措施和思路。  相似文献   
85.
论李渔的诗     
李渔是清朝著名文人,也是古代文学创作领域运用文体最多的作家,他的诗歌创作虽不如戏曲小说那么出名,但也自具特色。总体上具有意境清新,构思奇特,风格大胆幽默,用语平易的特点。尤其是他的篇首诗、咏园林诗、咏剧诗及咏生活俗事的诗,更是和作为小说家、园林艺术家、戏曲家及文人的李渔的艺术实践及生活紧密联系。值得人们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6.
[乖嗨咧]腔调音乐是云南壮剧的主要音乐之一,在它的传承和发展中,既有民间壮剧班社的不断创新,又有专业剧团不断的探索和尝试,发展了不同板式的唱腔、融入了壮族民歌的音乐元素、创新了器乐曲牌。这些创新丰富了[乖嗨咧]腔调的音乐,凸显了[乖嗨咧]腔调的艺术特征,增强了云南壮剧音乐的少数民族色彩,和其他腔调一起共同形成了多声腔少数民族剧种——云南壮剧,在祖国的戏曲百花园里独放异彩。  相似文献   
87.
广南北路沙戏是云南壮剧的重要分支。它是在广西北路壮剧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两百多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广南北路沙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征,具有和谐的民族文化之美。  相似文献   
88.
江西赣南是客家先民重要的聚居地之一。在长期的迁徙过程中,客家居民因地制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夯土建筑风格,主要建筑形制有“厅屋组合式”和围屋两种。其夯土原材料的采集来自田间地里或山上,依据墙体功能的不同砌法也多种多样。在砌造建筑工艺中,施工时间、工具以及工序都必须符合当地的状况。如今人口的增长以及城市工业化发展带来的环境破坏和生态恶化,已经对建筑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保护和利用客家夯土民居建筑,传承古代文明,可以使之成为现代建筑设计可资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89.
关于“旧剧”的论争发端于晚清的维新思潮,并伴随着社会革命的演进而不断深化,抗战局势以及特殊的文化语境,将“旧剧改革”引向更为复杂的层面。在大后方,以《平剧旬刊》为中心,形成一个由京剧票友、剧作家、剧人组成的群体。他们一方面坚守着自己的审美趣味,另一方面,面对抗战戏剧运动的感召以及京剧“背井离乡”的尴尬遭际,不得不开始思考京剧的生存境遇,在保有京剧传统韵味的前提下,探寻京剧的现代性与大众化之路。《平剧旬刊》作者群体对于京剧革新的考察,代表了大后方旧剧界曾经被忽略的一种戏剧观念与理论探索。他们对于京剧“艺术尺度”的坚持,也在一定程度上呼应着戏曲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9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