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7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71篇
教育与普及   7篇
理论与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104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63篇
  2011年   75篇
  2010年   65篇
  2009年   80篇
  2008年   133篇
  2007年   95篇
  2006年   67篇
  2005年   60篇
  2004年   44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53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4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81.
<全唐诗>共收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计九百卷,对于研究我国唐代的历史文化与文学,无疑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唐代文人大多信手挥毫,所到之处不仅印染了他们的足迹,而且留下了流传千古的诗作.正是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唐代文人写作所用的文献载体:除了传统的像简牍、纸、石、壁等之类,非传统文献载体也占据着相当大的比例,如树叶、屏风、扇等.  相似文献   
182.
文学的语言世界、生活世界、心灵世界三者是融在一起的,一层扣一层,由显而隐。语言为生活和心灵的载体,生活是诗人的依托,而心灵的表现才是最深的旨归。唐代宫怨诗的心灵世界从性质上分两个方面:一是宫人自悼宫怨诗,反映宫女对爱情和自由的向往;一是文人的借喻拟写之作,主要是借宫怨抒发自己的不遇之音、反映仕途的险恶以及表现那种历史沧桑感。  相似文献   
183.
华夏文化从源头起就把人置于中心地位:天人合一,和谐共存,人是主体。傩源于远古自然宗教,在几千年历史发展中,傩文化人按驱疫消灾、降吉纳福的需要,将道、释之神“拿来”,为“我”所用,并把历史或传说中非凡人物“请入”傩神“军团”。王一桃在诗里赞美了五千年文化历史的光辉灿烂,揭示了傩文化的本质特征,礼赞了萍乡傩及其发扬光大者。这首诗具有雄浑的磅礴大气,诗人还竭力追求艺术形式的尽可能完美。  相似文献   
184.
诗的剥趣美     
本阐述了诗歌中的一种创作技法“剥皮”,指出了剥皮诗的几种写作方法,并进一步分析了剥皮诗所呈现的诗趣美。  相似文献   
185.
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文化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这与他鲜明而独特的崇尚自然、追求自由精神的人格极有关系。王瑶《中古文学史论集》指出:“陶渊明最和前人不同的,是把诗和酒连了起来,以酒大量写入诗中。使诗中几乎篇篇有酒,确以陶渊明为第一人。从此,酒与文学便发生了更密切的关系。”在唐代,伴随着对陶渊明为人的欣赏,陶渊明的志趣、价值取向不再封闭在田园里,而是向社会渗透。  相似文献   
186.
节奏在汉语诗歌和英语诗歌的音节、词汇、韵律等多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从“节奏”这一角度来探讨汉语诗歌和英语诗歌的差异,以及英诗节奏对现代汉语格律诗歌的影响,对更准确地理解和欣赏汉诗和英诗会有助益。  相似文献   
187.
由于古本书的不同,王之涣《凉州词》诗中的第一句应该是“黄河远上”,还是“黄沙直上”?从《凉州词》的艺术表现手法分析,“黄沙直上”与《凉州词》的下三句构成了反映塞漠风光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而“黄河远上”似与下三句的意象不贯。  相似文献   
188.
189.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将诗、酒与人生三者广泛结缘的第一位文化巨匠。他以归鸟、白云、孤松、秋菊等诸多自然物象入诗,象征自己的人格及人生追求,构成了朴厚传神的艺术境界。同时又以酒将诗与人生密切关联起来,在创造艺术人生的过程中,完成了对现实人生与社会的诸多超越。因此,陶渊明这位文学家的作品与人生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蕴含。  相似文献   
190.
学界对于王士禛的认识一般都专注于其神韵理论及他的所谓"神韵诗歌",而忽略其现实题材诗歌。研究王士禛的战争题材诗歌,我们可以看到,王士禛主动向杜甫学习,他的现实主义诗歌作品以反映战争为主;他的战争诗不但反映了战争给后方人民带来的各种深重灾难,同时还表现了对和平的殷切期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