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0篇
教育与普及   15篇
理论与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7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81.
西夏王陵坐落在贺兰山下一片奇绝的荒漠草原上。进入陵区,9座西夏帝王陵园和200多座王公贵戚的陪葬墓一览无余。这片博大雄浑的陵园建筑遗迹不仅被日本游客称为“东方金字塔”,而且给人留下许多难解的谜。  相似文献   
82.
本文以野外考察及室内分析为基础,重点分析了两个典型剖面,通过区域对比,重新厘定太行山东麓第四纪地层层序为:早更新统黄壁庄组,中更新统渡口组,晚更新统早期北冶组,晚更新统晚期娘子关之组以及全新统。充实了前三套地层冰川成因的沉积学与孢粉学证据。首次提出娘子关组属冰缘流水沉积。认为第四纪以来太行山东麓经历了冰期、间冰期、冰期、温暖期,冰缘期,冰后期八个阶段的冷暖波动。  相似文献   
83.
利用宁夏气象站资料和银川站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17年6月4-5日贺兰山地区一次暴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和同化试验,对比分析不同雷达资料同化窗对初始场及暴雨强降水时段的降水量和落区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同化雷达资料后加强了初始场中500 hPa“东高西低”的环流形势,700 hPa东南急流的强度和范围明显增强. TS评分结果相比控制试验, 6 h循环同化试验RAD6模拟的降水量仅对10 mm降水阈值的模拟效果有改进; 12 h循环同化试验RAD12的结果对10、 25和50mm降水阈值的评分均有显著提高.循环同化12 h雷达反射率因子后模拟的云水、雨水含量更大,假相当位温逆温区的水平范围更广,层结不稳定性显著增大,强降水时段雷达反射率因子与雷达观测实况有较好的一致性, 700 hPa正涡度带的分布与雨带位置更加一致.  相似文献   
84.
贺兰山苔草属植物的区系特点和地理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内蒙古植物志》第2版苔草属修订工作和野外工作的基础上,对贺兰山苔草属植物的区系特点,地理分布和生态环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苔草属是贺兰册植物区系组成的重要属之一,共有20种,1变种。新记载内蒙古新记录3种,贺兰山新纪录1种。(2)贺兰山苔草区系特点表现为多种区系在分汇集,温带成分占主导的性质。通过与邻近山体和相关地区苔草的比较,也表现出与周边地区区系相互交流和渗透的特点。(3)在垂直分  相似文献   
85.
1000年来贺兰山地区生物多样性及其环境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近年发现的献信息,讨论贺兰山地区1000年来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的变化,对变化原因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保护物种和环境的建议。  相似文献   
86.
贺兰山中段植被类型及其覆盖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兰山位于我国季风与非季风区、干旱与半干旱区、外流区和内流区的过渡带,特殊的地理条件决定了其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易引发植被退化和土地荒漠化.为调查贺兰山中段植被分布的地貌相关性及其覆盖动态,本文利用路线调查和遥感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区域地貌、植被生态与环境现状进行了较全面调查,获得了研究区10个植被型、25个群系、61个群丛,研究发现植物群落分布格局受到各个地貌单元土壤、地形、坡向、坡度及海拔的影响.自山麓洪积台地至山顶植被的垂直带谱比较完整且分带明显,由低至高依次分布有旱生灌丛、山地疏林草原、针阔叶混交林、温性针叶林、寒性针叶林、高山草甸.在此基础上,本文首次对比研究区近20年来遥感影像后发现,由于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研究区人工绿洲(腰坝地区)面积和荒漠面积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而高山针叶林覆盖面积整体呈减少趋势.本研究可为区域国土整治及规划、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87.
宁夏贺兰山自然保护区岩羊种群数量变化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1999年和2001年对宁夏贺兰山自然保护区岩羊种群数量的调查,结合前人1997 年和1983年所做的工作,认为贺兰山岩羊的数量呈持续增长势头.由于保护工作的开展,人类在低山地区的活动的减少为岩羊腾出大量空间,这是岩羊数量增长的主要原因;数量调查各样带记录差异明显,0样线分别占44.1%和63.5%说明保护区内的岩羊分布并不均匀,生境已呈破碎化,部分生境的植被因干旱及岩羊过度啃食出现严重退化;尽管1997年以来,岩羊的年增长低于1983-1997年间平均年增长的水平,但仍为一个不可忽视的数字,并已经影响到植被的恢复和其它野生动物的发展.建议在岩羊密度较大的地段有计划的进行人工淘汰,以调节岩羊对环境造成的压力.  相似文献   
88.
Zircom U-Pb age and Hf isotope analyses were made on gneissic granite and garnet-mica two-feldspar gneiss from the Helanshan Group in the Bayan Ul-Helan Mountains area, the western block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NCC). Zircons from the gneissic granite commonly show core-mantle-rim structures, with magmatic core, metamorphic mantle and rim having ages of 2323±20 Ma, 1923±28 Ma and 1856±12 Ma, respectively. The core, mantle and rim show similar Hf isotope compositions, with single-stage depleted mantle model ages (TDM1) of 2455 to 2655 Ma (19 analyses). Most of the detrital zircons from the garnet-mica two-feldspar paragneiss have a concentrated U-Pb age distribution, with a weighted mean 207Pb/206Pb age of 1978±17 Ma. A few detrital zircons are older (2871 to 2469 Ma). The age for metamorphic overgrown rim was not determined because of strong Pb loss due to their high U content. The zircons show large variation in Hf isotope composition, with TDM1 ages of 1999 to 3047 Ma. In com- bination with previous studies, the main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1) protolith of the khondalite se- ries in the Helanshan Group formed during Palaeoproterozoic rather than the Archaean as previously considered; (2) The results lend support to the contention that there is a huge Palaeoproterozoic Khondalite (metasedimentary) Belt between the Yinshan Mountains Block and the Ordos Block in the Western Block of NCC; (3) The widely-distributed bodies of early Palaeoproterozoic orthogneisses in the Khondalite Belt might be one of the important sources for detritus material in the khondalite series; (4) Collision between the Yinshan Block, the Ordos Block and the Eastern Block occurred in the same tectonothermal event of late Palaeoproterozoic, resulting in the final assembly of the NC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