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6051篇 |
免费 | 942篇 |
国内免费 | 1052篇 |
专业分类
系统科学 | 1016篇 |
丛书文集 | 1858篇 |
教育与普及 | 1430篇 |
理论与方法论 | 384篇 |
现状及发展 | 103篇 |
综合类 | 33254篇 |
出版年
2025年 | 3篇 |
2024年 | 251篇 |
2023年 | 426篇 |
2022年 | 568篇 |
2021年 | 751篇 |
2020年 | 695篇 |
2019年 | 484篇 |
2018年 | 283篇 |
2017年 | 422篇 |
2016年 | 494篇 |
2015年 | 818篇 |
2014年 | 2042篇 |
2013年 | 2032篇 |
2012年 | 2569篇 |
2011年 | 2969篇 |
2010年 | 2926篇 |
2009年 | 3101篇 |
2008年 | 3020篇 |
2007年 | 2816篇 |
2006年 | 1797篇 |
2005年 | 1443篇 |
2004年 | 1160篇 |
2003年 | 1053篇 |
2002年 | 802篇 |
2001年 | 771篇 |
2000年 | 709篇 |
1999年 | 555篇 |
1998年 | 498篇 |
1997年 | 437篇 |
1996年 | 392篇 |
1995年 | 297篇 |
1994年 | 252篇 |
1993年 | 226篇 |
1992年 | 234篇 |
1991年 | 205篇 |
1990年 | 161篇 |
1989年 | 153篇 |
1988年 | 116篇 |
1987年 | 65篇 |
1986年 | 26篇 |
1985年 | 7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5篇 |
1963年 | 1篇 |
1962年 | 1篇 |
1958年 | 1篇 |
1957年 | 2篇 |
193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84 毫秒
61.
62.
邓美艳 《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5(1):94-96
针对高校学报的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它们在稿源、读者覆盖面和市场化等方面与一般科技期刊的区别,并对此提出了高校学报改革与发展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63.
分析了支盘的受力特点及多节挤扩支盘桩在成桩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施工要点,并对比其经济价值.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了在高层建筑的桩基施工中采用多节挤扩支盘灌注桩的施工技术. 相似文献
64.
智慧校园建设是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的重要部分,在新业务和新技术的驱动下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智慧校园平台应拥有完善的应用服务能力和良好的开放拓展能力及安全性.高校智慧校园平台体系可以从架构设计、服务体系、安全体系三个维度进行设计,这一思路将为高校智慧校园平台建设的精准落地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65.
针对分类数据,基于属性分组技术和多目标聚类质量函数,提出一种子空间聚类算法.该算法采用属性分组技术,将高相关属性划分到同属性组中,利用同组属性相关性度量属性权重值,构建属性软子空间;采用基于多目标的聚类质量函数,判断整体聚类效果,通过迭代优化簇集结构,达到最佳的数据划分状态.在人工合成数据集和UCI数据集上,实验验证了该算法的正确性、高效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66.
硝酸盐是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其前体物NO_x(NO+NO_2)参与大气中多种光化学反应,可以改变大气氧化特性,有利于细颗粒物的形成,影响气候系统与人类健康.硝酸盐氧同位素异常(Δ~(17)NO_3~-)是解析大气硝酸盐生成途径的有力手段.本文对大气硝酸盐氧同位素异常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首先列举了测试大气硝酸盐三氧同位素(~(16)O, ~(17)O和~(18)O)的前处理方法(热解法、细菌法和化学法),并对比了全球范围内大气硝酸盐氧同位素异常的时空分布特征.其次总结了大气中硝酸盐生成的主要途径及其氧同位素质量守恒,讨论了大气硝酸盐中氧原子的可能来源及其氧同位素异常值,评估了全球及典型区域尺度上氧同位素异常的模型.最后对大气硝酸盐氧同位素异常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7.
68.
对?N(N≥2)空间上密度依赖的不可压缩液晶流体的柯西问题进行了研究,给出了该模型在临界Besov空间中强解的爆破准则. 相似文献
69.
杨学军 《中国科学:技术科学》2014,(6):693-693
正随着化石能源所带来的供需矛盾、环境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发展取之不竭、清洁环保的可再生能源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但可再生能源存在地理上分散、生产不连续、输出不稳定等特点,难以有效利用,也很难适应传统能源网络集中统一的体制.因此,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必然要求能源网络与互联网技术进行深入融合,实现可再生能源的"就地收集、就地存储、就地使用、余能共享",能源互联网的概念应运而生.Jeremy Rivkin在他的著作《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把能源互联网作为未来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