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4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3篇
丛书文集   3篇
教育与普及   156篇
理论与方法论   28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168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21.
提出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奖成果的“检验期”的概念,将它界定为科学家从取得获奖成果到获得诺贝尔奖所经过的一段间隔期;通过对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奖成果的检验期的描述性统计,分析了获奖成果具有较长的检验期的基本特征,揭示了造成这一基本特征的实践检验因素和所连带的社会心理因素;指出较长的“检验期”,反映了诺贝尔奖的评定在本质上是一种通过同行评议对科学家所做出的科学研究成果的社会确认,这种确认并不是一个事件,而是一个社会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科学研究成果所蕴含的价值和意义随着科学实践的发展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升而得以彰显出来;真正的具有原创性的科学研究成果,是需要有足够的甚至是超常的耐心,等待它接受长期的实践检验与社会确认。  相似文献   
122.
《科学大观园》2009,(23):12-12
生老病死,这或许是人类生命最为简洁的概括,其中却蕴藏了无数的奥秘。获得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3位美国科学家。凭借“发现端粒和端粒酶是如何保护染色体的”这一成果。揭开了人类衰老和罹患癌症等严重疾病的奥秘。  相似文献   
123.
李晗 《青年科学》2010,(6):72-73
合作,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学会共同生活,培养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和合作精神是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学者朱克曼曾做过一项研究,他发现自1901年诺贝尔奖金颁发以来的75年中,286位获奖者中2/3的科学家是与人合作而获奖的。他又以25年为一段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与人合作而获奖,第一个25年为41%,第二个25年上升为65%,第三个25年竟达到79%。这就有力地说明,科技越发展,一个人要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就越要具有与人合作共处的良好品质。  相似文献   
124.
2008年10月6日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宣布,将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德国科学家哈拉尔德-楚尔·豪森及两名法国科学家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和吕克·蒙塔尼.哈拉尔德·楚尔·豪森德国人,出生于1936年,36岁担任德国埃朗根-纽伦堡大学病毒学教授,并开始研究人乳头状瘤病毒(HPV)等病毒与宫颈癌之间的关系.他用了十多年时间终于发现某些类型的HPV就是宫颈癌的病原体,  相似文献   
125.
126.
从中西方文化传统比较看,西方文化倾向于具体、精确,表现为严密的逻辑思维,有良好的求异求新传统。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则更多地表现为直观、类比的形象思维方式,思维缺乏逻辑和数学的传统,模糊而不求精确,且功利主义比较严重,不够注重基础研究。中国古代科技没有形成实验科学传统和完整的科学体系,导致科学缺少应有的地位,并且缺乏通过科技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和机制。我国科学文化传统方面的不足和缺陷,也许是我国至今未获得诺贝尔奖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27.
瑞士化学家理查德·恩斯特谈论科学激情 获得诺奖后总有一些人会抱怨。当然,这并不是说他们压根就瞧不上这个奖项,而是他们对于获奖后随之而来的明星般的身份与公众人物的光环感到惶恐不安。1933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保罗·狄拉克(PaulDirac)的沉默寡言是出了名的,获奖后,一位记者问他的感觉如何,狄拉克反问他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让他拒绝这个奖项,并淡出公众视线。  相似文献   
128.
正托马斯·苏德霍夫除了博大精深的学术造诣之外,他与中国还有不解之缘,他的夫人陈路是江苏无锡人。而陈路也有耀眼的学术记录,2005年,她获得麦克阿瑟天才奖北京时间10月7日下午5点30分,在众人的猜测与期盼中,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终于揭晓。今年的诺贝尔医学奖,由三名美国学者夺得,分别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细胞生物学家谢克曼、德国出生的斯坦福大学学者苏德霍夫,及耶鲁大学细胞生物学系主任罗斯曼。他们获奖的理由是"发现细胞内的主要  相似文献   
129.
<正>罗伯特德.爱德华兹(Robert Edwards)1925年出生于英格兰曼彻斯特。二战中服完兵役后,他进入威尔士大学和爱丁堡大学学习生物学,1955年获得博士学位,其论文内容为小鼠胚胎发育。1958年他成为英国国立医学研究所研究人员,开始了对人类授精过程的研究。从1963年开始,爱德华兹相继在剑桥大学和  相似文献   
130.
李生 《创新科技》2012,(11):48-49
<正>未来有一天,每个人都将成为自身健康的"庇佑者",不论是衰老、创伤或者疾病,造成组织的缺损和伤害,都可以取自身的体细胞作为"种子",让其重新"逆转"成多能干细胞,并进一步分化为心脏、神经、胰岛、肝脏、肾脏等多种类型细胞,甚至组织器官,最终实现"生命再造"的梦想。如今,在迈向这一梦想的阶梯上,一个被称为"细胞核重编程"的医学理论成为新的基石和里程碑。开启生命再造时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