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7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3篇
丛书文集   4篇
教育与普及   165篇
理论与方法论   36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18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杭州科技》2010,(1):68-69
<正>一、集团荣获余杭区"突出贡献奖"等四项大奖3月19日,在余杭区工业强区暨招商引资大会上,诺贝尔集团荣膺"突出贡献奖"、"实缴税金20强"、"销售收入二十强"、"社会责任建设先进企业"四项大奖。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骆水根出席了表彰大会。有关统计数据  相似文献   
22.
"这不仅是科学的一大飞跃,也是人类的一大飞跃。山中伸弥与约翰·戈登展示了如何符合伦理地运用科学。山中严肃地对待了人们对干细胞研究在伦理问题上的担忧,把研究方法修改为所有人能接受的途径。他不仅应获得诺贝尔医学奖,还应获得‘诺贝尔伦理学奖’。"  相似文献   
23.
祖国大陆的科学家至今仍无一个问鼎诺贝尔科学奖.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的原因之一是,由于长期以来坚持“三个中心”的教育方针,由此造成学校教育培养出的学生普遍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对其成因,对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24.
张文韬 《世界科学》2012,(11):19-19
再生医学旨在用个体的自身细胞重建组织和器官,这些想法尽管遥远,但仍是医学界追求的目标之一。而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为再生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5.
科学节报道     
王巍 《世界科学》2009,(8):43-43
采访一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以及一位海洋生物学家需要几名高中学生?世界科学节期间,在新学院大学的提西曼礼堂举行的名为“科学先驱”的开幕式活动上,6名高中生完成了这项任务。  相似文献   
26.
声音     
《科技潮》2008,(5):3
"科研工作者不应该把得奖作为目标,而应该把精力放在深入研究重大问题上。事实上,如果把得奖作为目标,往往会离目标越来越远。"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得主、德国科学家埃尔温·内尔教授日前在上海表示。  相似文献   
27.
在世纪之交,诺贝尔医学奖颁发给了3位神经生物学家,以表彰他们发现了慢突触这种大脑神经元间的信号传导形式。 英国生理学家谢林顿早在1897年就首次提出了“突触”的概念:突触即神经元之间的连接点,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就发生在突触。这个神经生理学史上划时代的发现,荣获了1932年的诺贝尔医学奖。 20世纪50年代末生理学家们发现,突触前神经元释放谷氨酸等神经递质,与突触后神经元膜上的  相似文献   
28.
10月5日至12日,2009年诺贝尔奖各奖项相继揭晓。与去年相同,今年诺贝尔奖每项奖金仍为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40万美元)。按照传统,2009年诺贝尔奖颁奖仪式将在今年12月10日诺贝尔逝世纪念日这一天举行。除和平奖颁奖仪式在挪威首都奥斯陆举行以外,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化学奖、文学奖和经济学奖都将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  相似文献   
29.
搜新吧     
《少儿科技》2011,(11):42-43
2011年诺贝尔自然科学三大奖项揭晓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和化学奖三大奖项于10月初尘埃落定,来自多个国家的7名科学家共享此盛誉。美国科学家布鲁斯·博伊特勒、生于卢森堡的法国籍科学家朱尔斯·霍夫曼以及加拿大科学家拉尔夫·斯坦曼,因在免疫学领域的贡献,获得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美国科学家索尔·珀尔马特、拥有美国和澳大利亚双重国籍的科学家布赖恩,施密特以及  相似文献   
30.
《青年科学》2013,(2):4-9
古有秦始皇炼丹寻不老药,埃及法老用自身尸体做木乃伊,今有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获得者约翰·格登与山中伸弥从事细胞重构工作,使成年细胞变回胚胎状态成为可能,为重塑人体器官组织提供帮助。可见,古往今来,一直有人在不断探索能够长生不老的方法,只是至今都未能改变人类最终死亡的命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