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系统科学   2篇
丛书文集   13篇
教育与普及   3篇
理论与方法论   10篇
综合类   29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论述了横断研究非实验设计的定义、模式及其类型,然后进一步探讨了其优缺点和在归因时的谬误,最后探讨了用这种设计对发展性问题进行研究时存在的缺陷。  相似文献   
62.
《潍坊学院学报》2017,(3):105-107
以特殊群体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究归因方式是否影响、如何影响个体的主观幸福感。采用随机分层抽样法,被试者分布大一到大四年级,涵盖文、理、工和艺术等学科,运用多维度——多归因因果量表、总体幸福感量表,得出结论:归因方式与被试体验到的主观幸福感存在相关性,且个体归因方式在不同程度上能预测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63.
河北某大学新生和大三学生心理健康普测的结果显示,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产生主要受到学生自身、家庭、学校和社会四个方面的影响。发挥教学活动的主渠道作用,利用第二课堂的育人作用,探索心理素质监测体制,建立全方位的心理保障体系,开展形式多样的专业心理辅导是预防和应对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64.
中学生体育学习的成功和失败归于何种原因?本以韦纳的成就归因4因素论为理论依据,通过《中学生体育学习成败归因问卷》(自编)进行调查.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运算,构建了成功归因4因素和失败归因5因素的原因结构,并分别对成败归因进行差异检验,提出了3项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65.
成就动机理论、情绪认知理论、归因理论等心理学理论指导下的激励教育,在中等职业学校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更大的现实意义。欣赏学生则是激励教育的众多策略中的一条基本实践策略,它可以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效果,达到学生与教师共同成长与发展的最高教育境界。  相似文献   
66.
“习得性无助感”现象最初是由心理学家塞利格曼研究动物行为时发现的,后又在人的身上得到证实。它是指个人经历了失败与挫折后,面临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丧失信心的心理状态与行为。形成习得性无助感的原因很复杂,有客观原因,但更主要的是学生本身的因素。当学生产生了习得性无助感时,会导致动机、认知和情绪上的缺陷,给学生一生的发展带来相当不利的影响。因此,教师要注意采取一定的措施以防治学生的习得性无助感。  相似文献   
67.
归因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归因理论目前已被广泛运用于教育、管理、法制等众多领域。大学生的归因方式与其心理健康、主观幸福感、自我效能感等均密切相关。高校教育管理人员要学习和掌握归因理论,避免在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归因时出现偏差。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合理的自我归因,必要时可以开展归因训练,帮助改变学生不良的归因方式。  相似文献   
68.
彝族青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倾向于采用可控、整体的归因。彝族青少年男性比女性更容易采用持久稳定、局部的归因。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更多采用内在的归因,家庭人均月收入较高的(301元以上)彝族青少年更倾向于采用内在、可控归因。与父母亲一块生活的青少年更易归因于可控因素。  相似文献   
69.
刘红  陈志娟  王小鹏 《甘肃科技》2009,25(22):209-210
阐述了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内涵及其表现,初步分析了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应从主客观方面对其进行干预,以缓解或消除中学教师的职业倦怠。  相似文献   
70.
张海国  李斌 《科技信息》2010,(6):200-201
本文通过对青少年攻击性行为危害的认识,分析其原因主要有:生理遗传原因、心理原因、家庭原因、社会原因等,运用心理学和伦理学等理论方法,对儿童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进行教育和矫治,注重培养儿童青少年自主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