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98篇
  免费   77篇
  国内免费   118篇
系统科学   42篇
丛书文集   112篇
教育与普及   41篇
理论与方法论   63篇
现状及发展   4篇
综合类   3831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54篇
  2015年   91篇
  2014年   194篇
  2013年   194篇
  2012年   216篇
  2011年   298篇
  2010年   272篇
  2009年   327篇
  2008年   327篇
  2007年   292篇
  2006年   249篇
  2005年   191篇
  2004年   176篇
  2003年   129篇
  2002年   152篇
  2001年   129篇
  2000年   115篇
  1999年   86篇
  1998年   75篇
  1997年   70篇
  1996年   39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姚向礼 《科技资讯》2009,(33):177-178
由于现行中学英语教学对英语语音知识未能予以应有的重视,因而,不少学生进入大学之后,缺乏连读、不完全爆破等最基本的语音知识,有的甚至不能正确拼读单词。这种现状给大学英语听说教学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倘若教师和学生都能对之予以重视,那么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乃至整个大学英语教学的实效性可望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152.
《野草》中的《腊叶》较为真实地展现了鲁迅本人对生命的思考。"病叶"意象是鲁迅对生命的大欢喜、大悲痛体验后的平易的情感投射,是回归到生命本体的真实书写。"病叶"的疾病隐喻与鲁迅本人的疾病体验有着密切联系",病"的生命体验促使他对生命有着更加真切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3.
柳明月 《科技信息》2010,(20):126-126
在各种人类语言中,成语被认为是最具魅力的一类语言之一,对它的运用程度的高低通常是测评一个人语言能力的标准之一.本文通过列举及阐述英汉成语中较具代表性的例子,借此来系统分析英汉成语中的隐喻的一些特点:在结构上,成语的本体争喻底都已变成了背景化的内容,成语中的字词同样具有可变更性;在语义上,成语已经成为一种规约化的语码,成语已经变成了"死喻";在认知方面,成语认知遵循"关联理论"中的"最大关联"和"最佳关联"原则.  相似文献   
154.
定形、定音、定义是汉语术语规范工作的重要内容。形态方面,汉语术语的构成要素、科技名词用字、术语的正名和异名等需要加以注意;语音方面,拼写规则、特殊字形注音和多音字读音等当妥善处理;定义方面,需总结术语定义内容的各种形式特征,论证其理据性。  相似文献   
155.
隐喻研究经历了作为修辞现象到语言隐喻(语义隐喻和语用隐喻),再到对此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跨学科研究的发展历程。对戴维森的《隐喻的含义》一文中提出的观点进行了梳理,将之概括为五个方面:隐喻的不可释义性、隐喻的不真实性、隐喻的语用性、隐喻的生动性及隐喻解释的相对性,并逐一对此进行了解读和评价。  相似文献   
156.
尽管隐喻和类比都属于科学的逻辑,但隐喻是创造相似性的,因此,如何评价一个隐喻的好坏,尚无公认的标准。而类比论证的基本特征是基于(已接受的)相似性的推理,从而可以对它给出相关评价。Bartha近来提出类比论证的评价标准和程序,他提出的标准主要包括先验关联和泛化潜力两个方面的。以达尔文的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的类比为例表明Bartha的标准和程序可以用于说明科学知识的变化问题。  相似文献   
157.
隐喻作为一种思维方式,体现人类的认知和文化。汉语词汇丰富的隐喻在英译时需要灵活处理,可以根据不同语境、文化内涵和隐喻的凸显程度,对其进行直译、意译、转换目标域或直译加释义。  相似文献   
158.
陈佳 《科技信息》2013,(26):180-180
味觉作为人类与生俱来的生理感觉,伴随着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日两国表示生理感觉的味觉词汇,随着地域文化信息的不断注入,逐渐突破了其原有的味觉使用范围,扩散到其它感官领域。这一现象在修辞学界被称为"通感式隐喻"。本文主要围绕视觉、听觉、嗅觉三方面来考察汉日味觉形容词通感式隐喻现象的异同。  相似文献   
159.
介绍了事件驱动状态的工作原理,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一种多线语音应用程序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60.
耿进钊 《科技信息》2013,(24):181-181,183
本文阐述了中国学生英语语音问题形成的原因,并进行了简单的梳理,提出了建议,以期引起英语教师和学生的重视,使学生的英语语音更规范,摆脱中国口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