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6篇
  免费   6篇
丛书文集   16篇
教育与普及   18篇
理论与方法论   15篇
综合类   138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71篇
  2013年   53篇
  2012年   90篇
  2011年   121篇
  2010年   120篇
  2009年   145篇
  2008年   184篇
  2007年   144篇
  2006年   99篇
  2005年   62篇
  2004年   59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53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91.
象似性原则是指语言的形式和它所代表的事物之间存在一种象似性,这种象似性直接映照所表现的意义、概念、和经验结构。该原则包括顺序象似性原则,距离象似性原则,数量象似性原则,标记象似性原则等。本文以顺序象似性原则为基础,列举该原则在英汉两种语言中语言层面、语用层面和篇章层面中的体现,以揭示顺序象似原则在语言符号中的普遍与客观存在。  相似文献   
92.
文章从语用学的角度,撷取曹禺《日出》中的几个言语片断,侧重社会文化背景、语言心理、美学情趣等方面,对作品中的人物在特定情景中运用话语进行交际的表达效果,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  相似文献   
93.
指出尽管Leech的“礼貌原则”具有普遍性,但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遵循这一原则以及对影响遵循这一原则的因素的解释上存在着差异。指出语言能力强的人,语用能力不一定就强;语言知识高深的人,不一定能在跨文化交际中取得成功。在跨文化交际中,应当高度注意风俗上的差异,顺利完成共同点较少的文化交际之间的转变。  相似文献   
94.
军事用语语义泛化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从语言系统外部来看:主要与语用环境的相似、言语修辞活动、言语交际中的心理因素等社会文化语用条件有关联;二是从语言系统内部来看,主要与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5.
英语动词时态形式的语用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态"和"时间"是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过去的英语语法书过度地强调了动词时态形式的 时间范畴,很多外语学习者认为:过去时态表示"过去",而现在时态表示"现在"。从语用学角度分析 动词现在时态形式和过去时态形式的不同语用功能,以期对其有一个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96.
so that能引导目的、结果和条件状语从句。由于它集三种语用功能于一身,并且形式一样,常常令人混淆。此外,它引导的目的状语从句和结果状语从句意思上有重叠之处,因此更不易区别。有鉴于此,本文作者觉得有必要对so that从句的语用功能和区别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7.
语法的三个平面的研究,形成了"结合论"和"包含论"两个不同的研究倾向."结合论"者把语法同语义、语用相并立,坚持语法的独立性或句法的纯洁性;"包含论"者认为语法中包含着句法的、语义的、语用的内容,应从句法、语义、语用这三个方面来对语法进行研究.关于是"句法"还是"语法"的看法,这绝不是一字之差的小问题,它导致了语法本体论的不同,并由此形成了不同的方法论,形成了不同的语法体系.  相似文献   
98.
峡江方言的人称代词主要有三身代词我、你、渠、我叽、我吧、你叽、渠叽以及非三身代词自家、口口[p‘iaη"@ηa]、人家、大家.全文对它们的语音形式作了详细描写,并通过与普通话中的相应形式的比较,逐个分析它们的意义指称对象和语法功能,其中有些人称代词在语用中还会发生转义,文中将其概括为虚指、泛指和转指三种情况.  相似文献   
99.
文章指出目前我国外语教学忽视了文化背景知识对语言学习的重要作用,而导致学生外语交际能力的普遍低下;并阐述外语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足够的文化背景知识及语用原理,注意学生跨文化语用能力培养。  相似文献   
100.
在外国文学的教学中,经典阅读是一种精神行动与思想操作的实践。它体现在文本细读与文本阐释结合、文学理论资源的运用、借用文学批评固定的范畴和术语转换成文本分析的技巧等方面,并以此发现作品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文学”教学的目的亦在于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