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91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5篇
教育与普及   104篇
理论与方法论   9篇
综合类   455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8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5篇
  2015年   169篇
  2014年   240篇
  2013年   213篇
  2012年   228篇
  2011年   280篇
  2010年   499篇
  2009年   723篇
  2008年   445篇
  2007年   508篇
  2006年   234篇
  2005年   171篇
  2004年   140篇
  2003年   138篇
  2002年   123篇
  2001年   110篇
  2000年   70篇
  1999年   64篇
  1998年   56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5篇
  194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991.
这几天,我们家里人的形象都发生了变化,爸爸和我的头发都变得乌黑闪亮、柔顺飘逸,可精神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家多了一个义务的“洗头工”。  相似文献   
992.
语文教学应有效整合三维目标,应该创设轻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要正确解读、挖掘教材,并在在课堂教学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993.
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学科,是基础学科之一,相比其他学科在现实中的应用比较广泛。但是,在现实教育,特别是初中教学中有些学生对学习语文的热情并不是很高,有些教师也存在一定的误区,导致初中的语文教育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相似文献   
994.
刘春燕 《科技信息》2009,(8):246-246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有兴趣地去参与,让每个学生都有好感觉地来学习。我觉得让每个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才是最关键的。  相似文献   
995.
我国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脱离社会生活的现象,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往往被消磨殆尽,学起来耗时费力,效益低下,人文精神严重缺失,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做到与社会生活密不可分。首先在课文教学中找切入点联系社会;其次在各种语文活动中关注社会;第三引导和鼓励学生写作中反映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996.
从思维美的角度审社语文教育,探讨了思维美与语言教育的关系,具体分析了思维美是文学伤口的深层结构,接受主体正是在思维的引导下走向美的殿堂,而创造性则为思维美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997.
一次,语文老师拿来班上一位学生的作文本给我们看,上面写道:“优等生是老师心目中的明珠,是充满希望的星星,他们倍受老师的瞩目与关怀,时时感受老师的恩泽雨露,因此越发光亮耀眼。而后进生或调皮的学生,因为他们的错误行为也能常常得到老师的关怀与关注。在老师眼中,他们是未雕琢的玉,他们虽不努力但很聪明,只要琢之、磨之,就能成为鲜亮的玉。  相似文献   
998.
作文教学对于实施素质教育 ,培养具有个性和创造性的人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一般以授生以法为主要形式 ,即教师出定题目 ,便开始教授作文的方法 ,或以例文引路 ,或者给定提纲 ,或者讲述一些诸如“凤头”、“猪肚”、“豹尾”的要义 ,然后在给定的时间里 ,让学生写出必须符合写作要求的文章 ,这种不以学生情趣为前提的作文教学导致的结果是 :学生怕作文 ,不是无话可说 ,便是言不由衷 ,无病呻吟 ;或者将作文选中的作文改头换面抄袭成文 ,或者完全抄袭应付任务。可见 ,这种作文教学模式不但无法真正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 ,更…  相似文献   
999.
康玉玲 《科技信息》2009,(16):251-251
一位想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老师,应该像一位优秀的节目主持人一样,注意研究提问的艺术,积极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激发他们思维的积极性,使他们在课堂的每一分钟里,都充满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并能进发出智慧的火花,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何精巧设问,才能使得思考不再是学生精神上的负担,而是一种身心上的愉悦呢?我认为教师一定要把握好课堂提问的度量衡。  相似文献   
1000.
王飞 《当代地方科技》2010,(16):151-151
许多语文教师抱怨,学生不太喜欢上语文课,不重视语文,把语文视作副科中的主科。笔者认为可能有以下原因:第一,人文性缺失,只注重工具性而忽视语文丰富的人文内涵;第二,过多注重文字技巧的训练,缺乏情感交流、情感浸染和文化陶冶;第三,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枯燥。学习是一种自主的认知过程,是学生个体将外在的知识观念转化为其内部精神财富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