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23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18篇
系统科学   19篇
丛书文集   99篇
教育与普及   30篇
理论与方法论   22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1887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56篇
  2014年   107篇
  2013年   81篇
  2012年   117篇
  2011年   132篇
  2010年   133篇
  2009年   138篇
  2008年   210篇
  2007年   156篇
  2006年   108篇
  2005年   111篇
  2004年   79篇
  2003年   60篇
  2002年   88篇
  2001年   71篇
  2000年   59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5篇
  1978年   1篇
  1943年   2篇
  192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51.
关于我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西施,历来有各种不同的说法。一说历史上本无此人,而《辞源》、《辞海》以及《汉语大词典》均认定有此人。不过西施却有两种不同的结局:一为吴亡后西施归范蠡,从游五湖而去;一说西施助越灭吴后,被越人沉于水而惨死。经查阅各辞典上所举证据,前一说法实为无稽之谈。至于越沉西施于水之事,却在《墨子·亲士第一》中得到证实,更在《东周列国志》中得到合情合理的演绎。  相似文献   
152.
魏晋时期著名诗人阮籍的《咏怀诗》呈现出巨大的模糊性与多义性,这和诗中众多的意象有着密切的关系。阮籍诗中最为突出的是自然意象、路途意象、飞鸟意象和时空意象。正因为意象的大量使用,使《咏怀诗》具有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53.
唐代的送别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熔铸了盛唐蓬勃的时代精神和美学风貌。文章对唐朝送别诗进行分析,分别勾勒出唐代送别诗雄浑壮大、豪放劲健、悲壮崇高的三个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54.
155.
一、概述: 折叠式予应力V形折板是一种新型板架合一结构,它具有显著的施工方便,节约三材,整体刚度好,抗震性能强等优点。自一九六七年出现以来,己在廿多个省市自洽区推广采用.据不完全统计已建面积近百万M2。当折板用于援外工程上时,立即得到受援国的欢迎,说明这种结构具有极大的生命力。在唐山大地震中,它又经受了最严重的地震力考验,从6度区直至震中附近的10度区,无一倒塌,在10度区的二座折板建筑,在地基下沉50公分,高层建筑外墙倒塌压在其上的情况下,仍能处于“震而不塌”,这说明它确是一种抗震性能极好的结构形式,在我国目前重视建筑的…  相似文献   
156.
卡尔·桑德堡的诗歌风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卡尔·桑德堡的诗歌,一方面,从内容到形式上继承了沃尔特·惠特曼的创作风格:内容上,桑德堡使自己的诗歌成为"人民的声音";形式上,他采用自由体诗,打破传统的十四行诗的韵律,像惠特曼一样采用长句、重复、叠韵、罗列等技巧表达自己的情感。另一方面,卡尔·桑德堡紧跟时代脉搏,成为意象派诗人的一员,正是他短小精悍、浑然一体的意象诗使他名垂青史。  相似文献   
157.
我国中医学源远流长,其"情志相胜,以情胜情"的心理治疗理念、相应的具体治疗方法及案例,对于分析现代人的心理疾病、并针对性地进行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8.
钟嵘提出"滋味"说,是中国诗味论发生的重要开端,一方面承接了孔子的乐味论,另一方面开启了司空图的辨味论."滋味"的理论内涵包括形象性、情性,"赋比兴"和自然性,与其他理论构成整体系统.这对于释解"滋味"与道家思想文化的关系,钟嵘对声律的批评和对滥用典故的批评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9.
中国古典词论中对于苏东坡词的评价,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审美观照发展历程的一束折影。两宋时期,由持论各异到褒扬之声占主流地位;南宋末暨金源,显露出词派论评端倪,有“豪放”并驾“婉约”曲体,拓宽词作发展创造空间的理论见解,昭示苏词“以诗为词”的创造意义:发展到明清,在偏重词派论评的基础上,步入“正”、“变”论辩,与诗骚传统的内在沟通,揭示出东坡词儒化的现实意义。东坡论绵延数百年,日趋切要,既是苏词本身的意义决定,更反映出文学审美观念历史形成的漫长曲折,以及我们民族富有理论思维的审美创造力。  相似文献   
160.
陆机入洛疑案新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陆机入洛是研究其生平的一个关节点。陆机自太康元年至元康七年5次入箔,皆与其出处行藏相关,是解读陆机“诗缘情”主张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