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9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18篇
教育与普及   14篇
理论与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46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壹这是一个没有时间的月夜,一个自由想象的月夜。已是冬天的末尾,寒气依依不舍地消散,轻暖的月光洋溢在心房。近旁的灞水在暗夜里低回流转,悄无声息,不见一点颜色。只有华子冈还是那么亲近  相似文献   
102.
张旗 《科技信息》2012,(23):151+119-151,119
孟浩然是生活在气象万千、人人都想建功立业的盛唐时代,自幼受到正统儒家思想的启蒙,却布衣终老,实在有些令人费解,下文就孟浩然所受的家庭教育、所处的社会环境、人生经历以及诗歌创作等几方面来阐述,由此解读其布衣诗人、人格与诗格。  相似文献   
103.
宋人张戒说:“诗以用事为博,始于颜光禄。”(《岁寒堂诗话》)颜延之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个以用典繁多著称的诗人。阅读用典繁多的诗,不是一件轻松的事;研究用典繁多的诗,则更是一件艰苦的工作。颜延之历来缺乏研究,恐怕也与此有关。谌东飚先生却迎难而上,其所撰新著《颜延之研究》虽系全面研究颜延之之作,但正如该书《前言》所说,研究颜延之诗中的用典乃“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04.
一个具有完善人格的儒生,在国破家亡的时候,最佳的做法莫过于合生取义了,但是面对明清之际的历史大变动,屈大均和大多数士子一样茫然无措,只得逃禅求生。这和平常老百姓眷顾生命,追求善果的做法是一样的。不过他能交游志士、凭吊垒、追怀先贤,进一步形成了儒生气质并弃禅归儒,积极参与抗清复明的活动,最终能忍受生活的煎熬以遗民终老,维护了一个士子的完美形象。其一生许多难解之谜多可以从他的儒生角色形成过程中的气节变化解释。  相似文献   
105.
106.
清人汪森的《粤西诗载》收入自秦汉至明末游宦桂东的88名诗人在桂东创作且吟咏桂东的诗作212首。没有收进《粤西诗载》的游宦诗人和歌唱桂东的诗词还有很多。从这些游宦诗人在桂东的文学书写,可以读到各时代诗人的诗心,诸如迁谪之情,隐逸之念,用世之心。他们对桂东地理、风土、政治的记录,是研究桂东政治、经济、文化、旅游的重要史料,他们的诗作为桂东文学的繁荣增添了绚烂多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107.
唐诗创作有偏重形式与偏重内容的差异,有初,盛,中,晚的不同风格,各个时期的不同流派在创作心理上均有其必然的自我凭藉,但此起彼伏,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唐代艺创作心理的系列特质,并且在唐代各个时期展示出真正属于诗人心灵和时代精神的独特风貌。  相似文献   
108.
《奇闻怪事》2013,(9):32-33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唐代诗人张继的这首千古绝唱,曾多次被镌刻在石碑上。然而,石碑背后却有一段惊人的历史故事……日寇密谋夺碑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消息传到苏州后,当时盘踞在那里的侵华头目松井石根欣喜若狂,他亲率百余护卫策马狂奔到寒山寺,在《枫桥夜泊》诗碑前合影。这块诗碑是由清代著名学者俞樾手书的。松井石根知道日本天皇裕仁喜欢《枫桥夜泊》一诗,便将这张照片寄给了裕仁。裕仁接到照片后大喜,表示想一睹寒山寺诗碑的真容。于是,日军参谋次长多田骏出了一个馊主意,让裕仁下诏书给松井大将,把《枫桥  相似文献   
109.
投笔《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维持生活。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如辛弃疾《水调歌头》:莫学班超投  相似文献   
110.
诗人李贺在短暂的生命旅途中,病痛和政途失意造成心理的阴霾在其诗歌中有多方面的表现.诗风的急剧转变也是畏惧死亡的某种心理折射;生命意义的追寻与构建,在美好的仙境中寄托超脱凡世的追求,体现了李贺自我超越的生命态度.儒家中庸生死观在唐人思想中有表现,唐朝诗人追求精神超越,说明李贺也不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品读李贺的诗歌.既能深刻地体悟到李贺本人的生死观,又能进而理解唐人对生死的各种诠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