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0篇
  免费   1篇
系统科学   1篇
丛书文集   9篇
教育与普及   4篇
理论与方法论   14篇
综合类   40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56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教学是师生间的双边活动,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学生的主体作用表现在学生上课时能积极参与和自主活动,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学生能感受到他们在轻松愉快的学习。如何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2.
翻译忠实标准是传统翻译观念的核心,多年来在翻译界占据重要地位。在此观念中,译者的身份被定位为“仆人”。现代翻译研究逐渐从传统翻译注重原则和技巧的研究转向把翻译视为文化现象的研究,人们开始注重翻译过程中最积极的因素——译者的地位,译者的主体性得以彰显。  相似文献   
133.
为了培养大学生立足社会的观念和服务社会的本领,需要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中师生密切配合,最大限度地激发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大学生健康意识、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创新理念和服务意识。  相似文献   
134.
新课程大纲的颁布,倡导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提高与个人综合素质的拓展。要求学生在教学中“突出自我”,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何在新课程的倡导下发挥学科优势,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成了把握学科教学质量的关键,文章将集合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提高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来浅谈几点。  相似文献   
135.
介绍了德国功能派主要翻译理论家汉斯.费米尔把翻译研究基于行为理论和跨文化交际理论基础上发展了功能派的主要理论目的论。认为一切翻译行为都有目的。目的来自翻译委托并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作为“专家”的译者根据目的和委托,应采用适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实现译本的预期功能。翻译批评也应考虑翻译目的。  相似文献   
136.
时效性是新闻的“生命”,也是赢得更高的发行量和收视率的关键。时效性意味着:一要迅速及时,二要简短明了。媒体应当从改善物质条件和注重人的因素两个方面进行努力。对新闻的时效性不能片面理解,要善于“化旧为新”。  相似文献   
137.
高校人力资源是高校教育资源中的第一资源,它是活的资源,能动的资源。高校人力资源具有智力性、价值创造的冲动性、主观能动性和双重性的特点。高校人力资源情感管理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是高校管理者和职工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良方。  相似文献   
138.
高等院校构造“素质工程”,提高管理质量,一要远近结合,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做起,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二要点面结合,抓点的突破,求面的推进,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三要更新观念,开创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39.
为培养中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主动探索、自主创新的能力,教师需要在数学课上努力创设一个与之适应的教学情景,以激发学生自觉地去发现、去探索、去大胆地尝试,以达到促进其思维发展的目的。下面笔者就设置教学情景中的设疑、激疑两个环节谈几点做法,供大家参考。一、创设问题的情境一一眨眨“问题是最好的老师”,数学问题的解决是从新的数学问题情境中开始的。在教学中教师应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保持积极进取的心境,思维持续处于活跃状态。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常常可以采用以下的方式…  相似文献   
140.
近代认识论哲学由于物质和意识在本体论上的僵硬对立而陷入停滞的僵局。马克思以改造世界的实践学说,一方面克服了唯心主义的虚伪立场,并从中拯救出主观能动性的积极因素;另一方面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质,并从中拯救出客观实在性的积极因素。两大积极因素的综合,既形成了马克思科学的实践观,又超越了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在本体论上的僵硬对立,由此推动了哲学认识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