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8篇
  免费   2篇
系统科学   1篇
丛书文集   7篇
教育与普及   3篇
理论与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225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31.
义务教育九年级语文教材(上)有一篇经典文章——《〈论语〉十则》,教参对其内涵作了很好的概括。但笔者想补充一点,那就是,此文在字里行间十分清晰地透显出了儒家(孔子)的“和”的伦理道德观念:与人和谐,与社会和谐。夫子在循循善诱的教学中,将“和为贵”这一儒家的思想理念浸润到学生的心田。请看——[第一段]  相似文献   
32.
在古代汉语中,按断复句常常与其他句式相混。正确区别它,对我们阅读古籍,特别是理解汉语复句间关系都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上古经典名著《论语》中广泛撷取论据,探索它的规律性,并为其建立了鉴别的标准。  相似文献   
33.
韩府《“后生可畏”新解》文释“后生可畏”为:“一个人的未来的光阴是不可低估和忽视的”。然其所有证据与其所得结论不构成唯一必然的因果关系,我们可从《论语》中找出许多与之相反的例证来,以证其诬。同时现存先秦、秦汉时的典籍中,无一例可用来佐证《新解》主观解释是正确的,相反类似于传统对“后生”一词的用法却很多。故而今人不宜故作标新立异来哗众取宠,轻率判定传统解释有误。  相似文献   
34.
讨论《论语》中数词和量词的用法,试图通过对《论语》使用数词、量词情况的统计和分析,来具体地阐述上古汉语数量词使用的大致情况以及量词与数词的关系。  相似文献   
35.
理雅各的《论语》英译本出版于殖民时期的香港。通过考察其英译《论语》的缘起以及相关术语如"天""仁""德"和"贤"的翻译,揭示了理雅各作为英译者的真实文化身份——传教士。  相似文献   
36.
论语》中关于隐士的言行的记录虽然很少,但从这些仅有的记载中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对政治和世事的态度。孔子虽然主张积极入世,但他并没有放弃对隐逸的追求,孔子的隐逸是以实现他的政治理想为前提条件的。隐士们和孔子对归隐的不同追求共同构成了《论语》中的隐逸思想。  相似文献   
37.
论语》中的“君子”与“小人”是孔子文化精神上的两类人物。而“君子”,成为了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历经政治失败而转入学术关怀的孔子企图恢复周礼而塑造的具有理想人格的化身,担负着复周礼而治国的神圣历史使命与社会责任。笔者认为,不能将“君子”与“小人”简单界定为一种人格力量,而应该看作是以庞大的周礼文化体系为背景的一种文化现象.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与重要的历史现实意义,从而成为了一种文化象征的符号。  相似文献   
38.
《汉书·艺文志》是最早对作为书名的"论语"二字进行明确解说的书,所以不论多少人对此二字进行解释,还是需要先懂得《艺文志》的释义。不过《艺文志》释义的关键处只在"辑而论篹"一句,根据分析,这一句以及"论语"二字都与"论"字为同义语。"辑而论篹"即"论"即"论语",三者等同。而书名"论语"二字的意思即是:将众多尤其是夫子之言语有条理地写于简册上,成册成编;或者是将已录有夫子言语的诸多之"简"(单简)、"册"(成编之简)收集起来,有所取舍、分类(若诸人间则还会有所商议、讨论)等等,而后依次第、条理篹录其语于新的册上,再次成编成册。  相似文献   
39.
白宝良 《科技信息》2010,(10):155-155
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主的封建的、稳定的民族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文化资源之一。《论语》是封建社会修身立命和济世安民的儒家主要经典之一,它内容全面,影响巨大,自古及今都备受推崇。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一种政治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必须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本文提出可借鉴利用并批判继承《论语》来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实现"古为今用"。  相似文献   
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