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2篇
  免费   1篇
系统科学   1篇
丛书文集   7篇
教育与普及   3篇
理论与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23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41.
邹明 《龙岩学院学报》2006,24(Z1):56-57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若干弟子言行的儒家经典著作。其内涵十分丰富,思想价值和文学价值也非常之高。在思想性方面,仁的思想、道的追求、忠的信念、恕的品格,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正在初步形成的高中学生来说,不仅有助于其作文的立意与选材,甚至还能影响到他们的人生抉择;在文学性方面,其质朴简洁而又富于哲理的语言、灵活多变而又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法、个性鲜明而又栩栩如生的人物描写,对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都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应该汲取《论语》中的精华,并将之融入高中作文教学之中,通过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使学生在体悟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同时,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树立远大崇高的人生理想,并由此提升其交际能力和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142.
如何理解<论语>中"仁""人"等概念,这关系到哲学认识论和本位价值论等根本问题.孔子从实用理性层面阐述了作为道德人格之情感规范的"仁"的表现特点与体用方式,把"人"作为达致"仁"的标准的类名或"己"的对象化实现方式,强调通过复礼来克己、达仁、成人;借助具体情景描述这些道德规范.  相似文献   
143.
选取理雅各、威利和庞德的三种《论语》英译本中的两个句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的翻译,探讨译者身份、翻译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对译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三种译文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44.
语言动态顺应论可从文化的多维度视角阐释《论语》不同时期英译本的差异.在这一理论指导下,通过对辜鸿铭和安乐哲的《论语》两译本进行了对比,认为辜鸿铭是顺应其传播儒家文化并得到西方尊重的目的而采用"归化"策略;安乐哲则是顺应文化平等尊重、相互融合的背景而采用"异化"策略.二者的译介实质都是文化翻译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5.
《论语郑注》惜焉不传,郑注散见于后代典籍之中。敦煌出土文献的发现,对于辑录郑注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考注敦煌写卷《论语郑注》中的一个残卷S.6121,为郑注的辑录和古本《论语》的校订作一些基础性的工作。  相似文献   
146.
《论语》“子畏於匡”“畏”字考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井冈山学院学报》2006,27(7M):68-69
  相似文献   
147.
148.
通过罗克韦尔在中国的发展,这位土生土长的美国人正在上演“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现代公司版  相似文献   
149.
薛堃  黄卫锋 《科技信息》2011,(12):171-171
皮姆在《翻译史研究方法》中强调译史研究要注重译者,即以人为本,注重翻译的交互文化特性。柯大卫的《论语》译本是译者学习汉语的产物,也是译者在中国传教过程中所做的一项重要工作。柯大卫作为传教士的同时,也是英华大学的教授,其多重身份对其翻译原则和翻译技巧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本文通过对柯大卫多重身份和翻译名义的关系的探讨,分析译者身份对其译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0.
扼要介绍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从初始规范、首要规范和操作规范这三个方面解释《于丹〈论语〉心得》英译本的合理性以及独特之处,力图阐明以下要点:作品和译者的选择遵循了初始规范;英译本整体的西化风格受到了首要规范的影响;英译本的结构安排和措词受到了操作规范理论的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