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系统科学   2篇
丛书文集   7篇
教育与普及   18篇
理论与方法论   12篇
综合类   26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4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青年科学》2013,(8):44-45
2013年8月7日立秋,“贴秋膘”“啃秋”的习俗您还记得吗?中国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气都有不同的习俗,此外节气也与天文、文化、农业、医学、气象等方面息息相关,它不单是反映天气气候和物候变化、掌握农事季节的工具,更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相似文献   
72.
彝家饮食习俗:大凡有客人到来,主人需让砧板沾血,现杀牲畜待客,方为好客的表现。最尊贵的客人来临,以打牛(即杀牛不用刀,以斧背击其头部而毙之,故称为"打牛")待之为最尊敬,杀羊、猪、鸡等顺序逐步次之。招待贵客时,打牛宰羊的主人需以牛、羊板敬赠客人;杀猪者需以半边猪头赠送客人;杀鸡者就餐时以鸡头敬客。客人所得牛、羊板、半边猪头等可以带回去,也可由客人转赠他人,鸡头则要当众食之。上次我陪朋友去四川雅安市石棉县  相似文献   
73.
明清时期江西地区存在类型丰富的家庭形态,发展出严密的分家继承习俗。在有利的条件下,普通家庭有可能演变成累世同居的大家庭,它们的存续往往有赖于严格"家法"之制定。房份利益矛盾通常导致大家庭分裂,其过程涉及复杂的分家析产环节,它既确立了新家庭相对独立的利益和地位,也建立起新家庭之间的制度性联系,由此实现从家庭向宗族的转化。  相似文献   
74.
郭恩棉 《科技信息》2009,(8):326-326
本文通过对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分析,使人们对东西方习俗有一定的了解,从而让人们做出正确的选择,告诉人们应该去除糖粕,取宾精华。  相似文献   
75.
在我国传统历法中,把正月、二月、三月称为春季,用古代表示排行的"孟"、"仲"、"季",分别叫做"孟春正月"、"仲春二月"和"季春三月"。季春三月转眼就到了,而农历三月左右最重大的一个的传统节日就是"清明"。从春秋时期开始,围绕着"清明"而来的祭祀、踏青等活动到现在已延续了两千多年。  相似文献   
76.
我去过的国家也不算少了,对近在咫尺的韩国却一直无缘。不过,与许多人一样,我对韩国并不陌生:韩剧、韩国烤肉、大街上奔跑的韩国汽车等等构成了心中的韩国印象图。虽然由于政治原因,中韩之间长期缺少联系,可是这种人为的切割无法阻隔相似文化背景和生活习俗下的心理认同感,以致于两国在建交以后的短短时间里,  相似文献   
77.
本选择了“辽宁地域化特征研究”这样一个很有价值的课题,分别从辽宁地理气候特点、地域人特征及民族习俗等地域化构成的多元要素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简要阐述了地域化对民族性格形成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78.
本从语音、词汇、语法及化等方面对汉英的差异进行比较,旨在帮助人们在英语学习中克服汉语地方音的影响。有效地扩大词汇量。掌握规范的英语语法,了解英美化习俗。把英语能力转化为跨化交际能力,真正从语言形式到化内涵上掌握英语。  相似文献   
79.
本文通过对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分析,使人们对东西方习俗有一定的了解,从而让人们做出正确的选择,告诉人们应该去除糟粕,取其精华。  相似文献   
80.
巴马作为世界五大长寿之乡之一,人们长寿的原因除了空气、水等自然因素外,还有一系列与生命相关的长寿文化,补粮习俗就是其中之一。补粮习俗是巴马老年人战胜疾病、实现延年益寿的力量来源,它是老年人重要的精神依托。同时,补粮习俗为老年人创造和谐、尊老、孝老的社会环境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在老年人精神赡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功能。随着时代的变迁,巴马的一些习俗在发展浪潮中逐步消失,而补粮习俗仍以顽强的生命力延续下来,散发着独特魅力,渗透到各个民族的生活当中,继续发挥它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