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教育与普及   2篇
理论与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116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睡眠—觉醒是人类和某些动物的重要生理活,它的发生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澄清,但人们已认识到睡眠—觉醒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到脑内许多神经结构及多种神经活性物质(如:NE、Ach、DA、5—HT 及多肽类等)。其中 DA 及 DA 能神经系统参与睡眠—觉醒的调节作用日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2.
女性的命运、妇女的解放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话题。19世纪的西方文坛,女性文学特别繁荣,出现了许多栩栩如生、具有反抗精神的女性形象。埃德娜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位,她对自身存在有着种种觉醒及其觉醒后的抗争。  相似文献   
103.
鲁迅在其小说中塑造了一个独具民族特色和个人风格的人物家族——“狂人”家族。我们之所以把他们归为一类,主要是因为他们的生活、思想、感情、愿望,特别是命运都有相同之点,即:不满现状,要求改变现实,他们都有一颗不安的心灵。这个“狂人”家族展现了中国近代社会和现代社会初期的生活图景,成为历史的真实反映。  相似文献   
104.
聂世营 《科技信息》2008,(3):261-261
本文以《伤逝》、《孤独者》等范文为例,对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觉醒者”形象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5.
人不能没有爱,在荒芜的婚姻生活中,蘩漪缺失了性爱体验,她的情感无处寄托。与继子周萍热烈的爱使她压抑深重的心灵狂然释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蘩漪的恋子情结无疑是个体生命意义的觉醒,是一曲呼唤人性回归的颂歌。  相似文献   
106.
随着素质教育的研究和实践的不断深入,呼唤主体觉醒,强调自主发展已经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主流意识。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应用的重要阵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阵地。因此,语文教学中应“立足自主,着眼创新”。即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有意识地进行创新教育。  相似文献   
107.
中国近代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及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近代女性主体意识是在新旧思想观念的不断消长过程中逐渐产生的。它经历了蒙昧、自觉和自为三个发展阶段。本动态地探讨了这一演变过程并分析了其根源。  相似文献   
108.
加拿大当代著名诗人、小说家与文学评论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对当代加拿大人,尤其是加拿大女性的生存问题进行了可贵的探索。阿特伍德一直关注着加拿大女性在当今社会中生存与追寻自我的命运,描述了她们的困境与选择、迷惘与突破、探索与幸存之路,十分值得研究与关注。她在小说中塑造了众多具有传统形象,又在男性主宰的文化中始终具有异化感的女性。其著作《羚羊与秧鸡》也不例外地体现了这一点。其中主人公的母亲莎伦更是经历了由顺从到沉沦再到觉醒直至最后毅然离家出走重建自我的心理历程。  相似文献   
109.
赵翼《题遗山诗》云:“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明朝后期一百多年,是一个动荡混乱的年代.又是一个思想解放、文艺丰收的时代。皇帝的昏庸,宦官的专横.官僚间的倾轧,撕毁了最高统治者的庄严宝相.也削弱了他们对民众和知识界的控制能力。于是,广大知识界开始从麻术和畏蒽中觉醒并振奋起来。先是思想界王学的崛起.接着是文学界浪漫主义潮流的汹涌澎湃,  相似文献   
110.
杜丽娘是汤显祖《牡丹亭》一剧中的女主人公。她是中国文学中极为独特的一位女子形象。她一直生活在极度封闭的家庭和时代,因偶然一次到自家后花园而开始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她接触春天后青春觉醒了。觉醒后的杜丽娘集中体现出了汤显祖的“因情成梦,因梦成戏”的社会追求和“生可以死,死可以生”的人生追求。突出了“情”与“理”、“法”的矛盾,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体现了汤显祖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时代的一种超越性思考。在他的思考中既体现了他的先进性也体现了他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