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9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综合类   35篇
  2023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21.
以三峡库区库拉索芦荟褐斑病为研究对象,在实验室内选用6种药剂对其病原菌进行药效实验和大田试验,结果表明:效果最明显的为瑞毒霉,其次为纳米氧化硅.同时,纳米硅以其无公害有营养的优势为芦荟无公害生产提供了可行性.  相似文献   
22.
为了将具有抗病基因的优良个体和家系扩大应用于林业生产,用松针褐斑病毒素处理和接种孢子悬浮液的方法对瓶内湿地松子代组培苗和温室2年生组培苗进行了抗病性测定。结果显示:不同家系抗病性差异显著,同一家系不同无性系间抗病性差异也显著。瓶内与温室组培苗的抗病性测定结果相比较,它们的抗病程度基本一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789。  相似文献   
23.
24.
8种杀菌剂对雪莲果褐斑病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供试药剂毒力由高到低依次为325g/L苯甲·嘧菌酯悬浮剂、10%苯醚甲环锉水分散粒剂、206.7g/L噁酮·氟硅唑乳油、125g/L氟环唑悬浮剂、250g/L吡唑嘧菌酯乳油、60%唑醚·代森联水分散粒剂、50%醚菌酯水分散粒剂和46%氢氧化铜水分散粒剂。以325g/L苯甲·嘧菌酯悬浮剂的抑制作用最好,其EC50为0.28mg/L。  相似文献   
25.
松针褐斑病菌毒素的专化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用松针褐斑病菌毒素粗提液处理湿地松、火炬松、黑松和马尾松的切根苗,发现湿地松和火炬松对毒素最为敏感,其次为马尾松,黑松最不敏感。毒素生测的结果与松树在田间自然感染的情况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不完全一致。不同湿地松抗病无性系对毒素的反应存在着差别,其中33 号所受伤害较轻,10 号及36 号较重。结合毒素薄层层析半定量试验,利用寄主愈伤组织对毒素的反应,发现毒素对寄主愈伤组织的最低作用浓度应在100 μg/m L 以下。试验了5 种杂草对毒素的反应,其中空心莲子草和稞草对毒素敏感。进一步研究利用毒素作为除草剂不失为毒素利用的一个新思路。上述研究表明该毒素为非寄主专化性毒素。  相似文献   
26.
为探讨套袋对梨果实矿质营养的影响,采用外灰内黑双层纸袋对黄冠梨、早魁和西子绿3个梨品种的幼果进行套袋处理.结果表明,套袋不显著影响果实单果重.除2006年套袋显著降低黄冠梨果皮Ca含量、Ca/K和Ca/Mg比值,2006、2007年套袋降低西子绿果皮Mg含量以外,其余套袋处理对果皮和果肉的Ca、Mg、K含量均无显著影响.研究表明,套袋影响梨果实对Ca、Mg的吸收,并且套袋对梨果皮Ca、Mg含量的影响大于对果肉的影响;主要降低黄冠梨果皮的Ca含量、Ca/K和Ca/Mg比值,但对果实K含量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27.
竹锈褐斑病由螨类为害引起,笔者于2008年3月至2009年12月对南京地区竹锈褐斑病发生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该病主要危害3个属共12种竹种,病害的发生与竹林地被物、竹种生长状况、竹种和竹林环境状况有密切关系。7月上中旬发病达到高峰,7月下旬至8月上旬螨类种群数量下降;8至9月气温仍然较高,同时降雨量减少,虫口数量有所回升。螨类1年发生多代,世代重叠严重。  相似文献   
28.
苹果褐斑病主要为害叶片。也可侵染果实。叶上的病斑有三种类型。1.同心轮纹型。叶片正面病斑圆形,暗褐色,直径1~1.5厘米.叶片变黄后病斑周围仍保持有绿色晕圈:后期病斑中出现黑色小点,排列呈同心轮纹状。2.针芒型。病斑较小,无一定形状,周围似星芒状向外扩展.病斑常遍布全叶;后期病叶变黄.病斑周围仍保持绿色。  相似文献   
29.
1.症状不同。轮纹病又名大星病,病斑较大,圆形或半圆形,有明显深浅相间的同心轮纹.与褐斑病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它的边缘清晰整齐,无绿色晕圈,不造成叶片发黄。而褐斑病的病斑周围有绿色晕圈.叶片发黄。  相似文献   
30.
杨树糖代谢与褐斑病发生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杨树褐斑病发病过程,测定黑杨派六个无性系在生长季碳水化合物的变化动态,在病害侵染初期,抗病无性系(I-63杨、I-69杨、I-72杨)叶部还原糖和可溶性糖含量较感病无性系(I-214杨,P15A杨、加龙杨)腈低且呈下降趋势,感病无性系则呈上升趋势,侵染初期抗病无性系叶部总糖含量高于感病无性系,抗病无性系茎部输送的糖较感病无性系多,各无性系秋季运输的糖较夏季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