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086篇 |
免费 | 95篇 |
国内免费 | 118篇 |
专业分类
系统科学 | 11篇 |
丛书文集 | 368篇 |
教育与普及 | 372篇 |
理论与方法论 | 81篇 |
现状及发展 | 23篇 |
综合类 | 944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8篇 |
2023年 | 134篇 |
2022年 | 140篇 |
2021年 | 142篇 |
2020年 | 103篇 |
2019年 | 121篇 |
2018年 | 64篇 |
2017年 | 90篇 |
2016年 | 137篇 |
2015年 | 183篇 |
2014年 | 371篇 |
2013年 | 366篇 |
2012年 | 532篇 |
2011年 | 803篇 |
2010年 | 915篇 |
2009年 | 1058篇 |
2008年 | 1139篇 |
2007年 | 1081篇 |
2006年 | 598篇 |
2005年 | 385篇 |
2004年 | 322篇 |
2003年 | 278篇 |
2002年 | 285篇 |
2001年 | 290篇 |
2000年 | 161篇 |
1999年 | 106篇 |
1998年 | 90篇 |
1997年 | 92篇 |
1996年 | 66篇 |
1995年 | 44篇 |
1994年 | 45篇 |
1993年 | 25篇 |
1992年 | 21篇 |
1991年 | 18篇 |
1990年 | 17篇 |
1989年 | 13篇 |
1988年 | 10篇 |
1987年 | 7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1篇 |
1981年 | 2篇 |
195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通过对住宅实例中现浇楼板裂缝成因的分析,强调防治裂缝应以:认真做好现浇板养护工作,控制施荷加载,控制板面负筋保护层厚度。控制好砂、石粒径及含泥量。在板四角配置一定数量的辐射筋。等方面防治。 相似文献
22.
侯海元 《大众科学.科学研究与实践》2007,(11)
文章从混凝土温度裂缝的分类入手,讨论了混凝土温度裂缝形成的机理,最后针对温度裂缝的影响因素,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措施,便于在设计、施工和养护阶段采取积极措施减少温度裂缝的出现。 相似文献
23.
该文通过对砖混住宅现浇楼板由于不均匀干缩和约束外墙热膨胀而产生的板内应力的计算,分析了标准层角部切角裂缝产生的原因,提出了避免此种裂缝的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24.
25.
陈沛玲 《烟台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14(2):110-113
通过酰氯与胺的作用合成了配体N,N,N′,N′-四〔2-(2-吡啶基)乙基〕(o,m,p)苯二甲酰胺。该配体和铜(Ⅱ)配合,合成了三种新配合物,并以红外光谱、电子光谱、摩尔电导率、元素分析及核磁共振谱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26.
戚芳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5(7):295-296
目前混凝土广泛使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中,混凝土在施工方法、施工工艺等方面的不当所造成的裂缝,会直接影响整个工程的质量。分析了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提出了裂缝的治理方法。 相似文献
27.
结构新颖的含异噻唑杂环脲类化合物被合成,其结构经元素分析,^1H NMR和IR所证实,异噻唑甲酰胺与芳基异氰酸酯的反应速率受芳基异氰酸酯的取代基影响,吸电子基使反应速度加快表明反应为亲核加成。 相似文献
28.
29.
在对用XRD表征确证分属于TS-2分子筛和无定形TS氧化物(简称ATS)结构的一系列样品进行红外表征时,首次发现在分子筛骨架与无定形表面都存在Ti-O-SiO3健,但这两者在红外上是可区分的,前者作为骨架钛振动带出现在962.5~966.7cm-1处,而后者作为非骨架钛振动带则出现在945~956cm-1处,即后者明显发生了红移.分子筛骨架振动带(1226,556cm-1)强弱对其Ti-O-SiO3带的位置影响不大,比较而言骨架带弱的约有2.0cm-1的红移.苯酚羟基化结果表明在分子筛骨架上的Ti-O-SiO3活性位上苯酚羟基化生成邻苯二酚和对苯二酚;而处于无定形表面的非骨架Ti-O-SiO3活性位上只生成邻苯二酚 相似文献
30.
本文讨论研究了K5(NH4)10H2Ln(P2MoW17-0O61)2·.xH2O(其中n=3,5Ln=La,Ce,Pr,Nd,SmEu.Gd,DY,Ho,Tb)等十二种尚未见报道的四元杂多配合物的合成工作.指认了此类化合物的红外光谱、紫外光谱中的某些特征谱带;根据红外光谱推测了配合物的结构;利用X一射线粉末衍射图的结果推测了合成产物的晶体结构;利用差热一热重分析法,并结合在不同温度下处理过的杂多化合物的红外光谱和X一射线粉末衍射图研究了化合物的热稳定性,确定了化合物的分解温度范围.利用酸碱滴定法研究了稀土配合物的水溶液稳定性,确定了它们稳定存在的pH范围.利用循环伏安法和某些还原试剂研究了它们的氧化还原性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