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6篇
教育与普及   2篇
综合类   8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61.
被害人权利保护是刑事法领域需要深入研究的一个问题。基于人权平衡保护的理念与和谐社会构建的时代使命,应该从重新型构我国刑事诉讼法中被害人的权利配置的程序法层面,在量刑上给予被害人意志科学考量的刑事实体法层面,建立并逐步完善我国的被害人社会补偿、精神慰问等制度的刑事政策层面进行理性考量。  相似文献   
62.
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诉讼中的困境及超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刑事诉讼法》未将精神损害纳入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范围。这一规定在司法运作过程中已经消解了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价值,实际上已经限制了刑事被害人的诉权,不利于被害人权利的保护。我国应及早通过立法修改,将精神损害赔偿纳入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范围,并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规定相对较长的审理期限。  相似文献   
63.
对刑事诉讼被害人的准确理解,是研究刑事诉讼被害人的基础.然而在刑事诉讼中被害人的法律地位如何体现、以何种形式体现,理论上缺乏统一的认识,法律定位不清,因而在实践中出现了不少的问题.以被害人、刑事被害人、刑事诉讼被害人为线索将刑事诉讼中的被害人界定刑事诉讼被害人,并较为深入地分析了刑事诉讼被害人的特征,以利于对刑事诉讼被害人的理解.  相似文献   
64.
我国1996年刑事诉讼法修改,赋予了被害人诉讼当事人的地位。本通过对公诉案件中被害人当事人地位利弊得失的分析,指出应取消被害人在公诉案件中的当事人地位,而将其定位为特殊的诉讼参与人。这样,既可以避免制度上的矛盾,又顺应了人权保障中加强被害人权利保护的世界潮流。  相似文献   
65.
66.
以犯罪人为中心的传统预防犯罪模式久不见效。通过对被害人的研究,发现在犯罪——被害的互动中,被害人自身存在的某些因素对于犯罪的发生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消除或减少这些因素能更有效地减少犯罪。以高发性的财产犯罪为例,案件很多时候是由于被害人自身的疏忽与过错造成。因此,树立被害防范意识,养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和行为习惯,有助于减少犯罪被害的诱发性和易感性。  相似文献   
67.
我国刑事被害人权利保护的不足及其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各种因素的存在,我国现行法律对刑事被害人的权利保护存在诸多瑕疵,这使被害人的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也使得被害人当事人的诉讼地位虚化.因此,应赋予刑事被害人与被告人对等的诉讼权利,建立国家补偿制度并完善社会救助机制,最终实现被害人、被告人和国家利益的均衡,彰显司法公正与权威.  相似文献   
68.
我国法律在侦查程序中被害人权利的规定上出现很大的缺陷,表现为许多重要的诉讼权利和权利救济途径的缺失。出现这种状况是由传统法律文化的延续、保护被害人权利的观念淡薄、立法上的缺陷和实践中司法资源的短缺等原因造成的。因此,要从法制观念的转变、具体制度的构建和司法实践中相关措施的落实等方面对侦查程序中的被害人权利进行保护。  相似文献   
69.
由于网络诽谤犯罪具有隐秘性的特点,加上我国刑事立法将诽谤罪规定为"告诉才处理"的自诉案件,导致被害人追究网络诽谤者的刑事责任面临严重困难。作为对策,在刑事司法方面,人民法院应当对被害人难以获得的证据予以调取,公安机关应当对"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诽谤案件依法启动公诉程序。在刑事立法方面,应当赋予"告诉才处理"案件的被害人选择向人民法院或者公安机关告诉的权利。  相似文献   
70.
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政治、经济、文化等蓬勃发展,社会各项事业日新月异,刑事诉讼法律制度也得到进一步发展。然而,从世界范围来看,各国均比较重视保护刑事被告人的权利,而与之对应地,被害人的诉讼地位却长期被忽视。本文对我国公诉案件中被害人诉讼地位的现状加以分析,提出更好地保护被害人权益的改革措施,以此保障刑事诉讼程序的合理性和公正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