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22.
吴桂春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4(4):327-328
目的:分析肝血管瘤的CT影像特征,提高CT对肝血管瘤诊断准确率.方法:对52例肝血管瘤进行了CT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大多数肝血管瘤在CT上表现为肝内单发或多发圆形、椭圆形的低密度影,增强后动脉期明显环形强化,延迟期呈填充改变.结论:CT扫描是诊断肝血管瘤的一种有效而准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
23.
任道禄 《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0(3):24-25
目的 :探讨磁共振成像 (MRI)对肢体深部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 15例下肢肌肉内海绵状血管瘤 ,病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结果 :12例在T1WI上为稍高信号 ,T2WI上均为高信号 ,信号不均匀 ,边缘不光整 ,肌肉受侵蚀 ,骨骼少受侵蚀。结论 :MRI可作为诊断肢体深部海绵状血管瘤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24.
目的观察Sturge-weber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方法报告2例Sturge-weber综合征,复习相关文献并探讨其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结果2例患者均表现为头痛和肢体抽搐,头路CT见颅内钙化,MR I等见软脑膜血管畸形等表现。结论Sturge-weber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神经皮肤综合征,主要影响头部静脉,以颜面血管畸形、肢体抽搐和青光眼为主要表现。增强MR I是首选诊断方法,可显示病变结构和SW S病变范围。但患者的临床过程、治疗和预后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25.
人大脑海绵状血管瘤(CM)是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畸形, 深入研究CM内皮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血管形成的细胞与分子机制, 将为寻找治疗该疾病的有效措施提供新的思路. 从手术切除的CM组织分离内皮细胞, 在体外培养扩增. 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VEGFR-1和VEGFR-2的表达. 通过MTT法、细胞刮除法和跨膜迁移法以及体外三维Ⅰ型胶原蛋白凝胶模型检测VEGF对CM内皮细胞的增殖、迁移和血管形成的作用. 在非双极电凝切除的25例CM中成功地分离了内皮细胞. 分离的CM内皮细胞具有血管内皮细胞的基本特征, VEGFR-1和VEGFR-2表达比正常人大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强. 用VEGF处理后, CM内皮细胞的增殖数目、迁移数目、最大迁移距离以及在三维胶原蛋白凝胶中形成毛细血管样结构的长度和面积增大, 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本研究结果提示, CM内皮细胞的VEGFR-1和VEGFR-2表达上调, VEGF通过与其受体结合激活下游信号通路, 从而促进CM内皮细胞的增殖、迁移和血管形成. VEGF/VEGFR信号途径在CM血管形成方面起着重要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26.
先天性血管异常是儿童常见疾病,近几年来大量学者就儿童先天性颌面部血管异常的分类、临床特征、病程发展史、诊断和治疗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新观点,规范了术语,该文就儿童颌面部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7.
患者男性,21岁,住院号161955,因上腹部疼痛伴腹胀入院,体检:体温38℃,血压11.0/8.0kpa,贫血面容,心肺未见异常,腹部膨隆,上腹部压痛明显,反跳痛( ),移动性浊音( )。肠鸣音减弱1次/分。 急诊超声检查:肝脏弥慢性增大,失去正常形态,右叶肋缘下平脐,左叶剑突下11.5cm,除右前叶可见正常肝组织回声外,绝大部分肝的正常结构消失,其内布满大小不等的园形、椭园形液性暗区,呈蜂窝状,部分液性暗区内可见密集的强回声光斑,胆囊、双肾正常。腹腔游离性液性暗区直径10.2cm。起声诊断.(1)多囊肝破裂(2)腹腔积血。 手术所见:全肝肿大,呈凸凹不平的暗紫色结节,右前 相似文献
28.
29.
对15例头颈部血管瘤采用鱼肝油酸钠局部分次注射治疗,疗程21~105天。7例瘤体完全消失而痊愈,5例明显硬化缩小,3例在瘤体明显缩小后再行手术治疗,术中出血少,切除彻底,疗效显著。鱼肝油酸钠虽已使用多年,但临床实践证明它仍然是一种很有效的药物。局部注射治疗头颈部血管瘤是简便有效的治疗技术。 相似文献
30.
本文对我科2000-2004年8例鼻咽纤维血管瘤分别行平阳霉素(Pinyangmycin,PYM)、鱼肝油酸钠(Sodium morrhuate,SM)瘤内介入治疗并在注射后进行的组织学及透射电镜观察,发现鼻咽纤维血管瘤有两种纤维母细胞,一种核内存在电子密度颗粒,近核内膜处同时存在纤维板.另一种核内无电子密度颗粒也无纤维板.本文认为后者更似肌纤维母细胞.平阳霉素、鱼肝油酸钠注射后局部出现血管内皮退行性病变和无菌性坏死,继之纤维组织增生,可达手术治疗的辅助治疗之目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