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0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35篇
系统科学   1篇
丛书文集   48篇
教育与普及   33篇
理论与方法论   9篇
现状及发展   4篇
综合类   127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78篇
  2008年   91篇
  2007年   62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57篇
  2004年   56篇
  2003年   58篇
  2002年   71篇
  2001年   61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54篇
  1998年   47篇
  1997年   39篇
  1996年   55篇
  1995年   45篇
  1994年   52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51.
目的了解宝鸡市不同小麦品种的抗逆性,筛选该区适合种植的小麦品种。方法选取11个冬小麦品种的种子为研究对象,以丙二醛(MDA)含量、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为抗逆性指标进行分析,最后对这几个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1)不同品种小麦叶片MDA含量差异显著(F=32.29,P0.01),以宝研85叶片的MDA含量最高,为22.95 mmol·g~(-1)FW,以周麦27和荔高2号MDA含量较低,分别为4.91和4.86mmol·g~(-1) FW;(2)不同品种小麦叶片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之间达到极显著差异(F=77.78,P0.01),其中,周麦27叶片的POD活性最强,为32.67U/min·g FW,宝研85叶片的POD活性最弱,为11.53U/min·g FW;(3)不同品种小麦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也达到极显著差异(F=15.83,P0.01),以周麦27叶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最强,其值为43.76U/g FW,活性值最低的品种是宝研85,其值为39.21U/g FW;(4)不同品种间MDA含量与POD及SOD活性均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75和-0.83,POD与SOD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68。结论宝鸡市主栽的11个小麦品种以周麦27的抗性最强,宝研85抗性较弱。  相似文献   
152.
使用一定浓度甲胺磷农药喷洒小白菜后,测定7d中其可溶性蛋白质及抗氧化酶(SOD、CAT、和蛋白酶Mg^2+-ATPase、Ca^2+-ATPase)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喷药后可溶性蛋白质在第2~4天含量比对照组减小,随后呈上升趋势;SOD和CAT在第2~6天均高于对照;而Mg^2+-ATPase、Ca^2+-ATPase第1~4天与对照相差不大,第5、6天略高于对照;第7天各物质都基本还原到与对照接近或持平.说明有机磷农药喷洒后致使植物体内产生了大量氧自由基,进而诱导细胞内防御活性氧自由基毒害的物质产生.  相似文献   
153.
番茄红素改善D-半乳糖致衰老大鼠抗氧化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D-半乳糖注射Wistar雄性大鼠5个月,建立衰老模型.对青年对照组、正常老龄对照组、模型组、高/中/低不同剂量番茄红素组血清MDA含量、肝脏匀浆MDA含量和血液SOD、GSH-Px酶活性进行测定及比较.实验结果表明青年对照组和番茄红素组血清MDA含量和肝脏匀浆MDA含量均比模型组有显著降低(P<0.01),而血液SOD、GSH-Px酶活性比模型组有显著升高(P<O.01).因此摄入适量番茄红素可以有效地增强大鼠机体抗氧化能力,从而延缓D-半乳糖诱发的大鼠衰老.  相似文献   
154.
芦荟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分离纯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硫酸铵分级沉淀、Sephadex G-100凝胶层析和DEAE-52柱层析,分离纯化了芦荟(A.vera L.)超氧化物歧化酶,纯化倍数为56倍,回收率为54%,比活力为643(U/mgpro),酶的最适pH值为8.2,最适温度在40~55℃,KCN和H2O2能抑制酶活性。实验表明:芦荟中的SOD属Cu、Zn-SOD。  相似文献   
155.
为探讨黑松受不同毒力松材线虫与无毒拟松材线虫侵染后,超氧自由基(O2.-)在互作早期对松材线虫病发生发展的作用,采用2年生黑松接种强毒、弱毒松材线虫与无毒拟松材线虫,于接种后4、12、24、48、72、96、120 h对受侵染黑松的茎干和针叶取样测定。结果表明:黑松受不同毒力供试线虫侵染后体内O2.-和SOD活性变化差异显著。接种后12 h,松树茎、叶中的O2.-均出现第1次突增,茎部突增的强度与供试线虫毒力呈负相关,在针叶内O2.-出现第2次突增,且无毒拟松材线虫处理(48 h)的启动时间早于强毒松材线虫(72 h)的。SOD活性在接种无毒拟松材线虫的松树茎、叶中出现两次突增,而接种强毒松材线虫的处理仅出现1次突增。3种处理黑松茎、叶的Mn-SOD含量在24 h后第1次突增,且接种无毒拟松材线虫的高于接种强毒松材线虫的。O2.-与SOD的变化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呈正相关关系,但SOD的特异变化滞后于O2.-的变化。由此可见,超氧自由基可能是松树受松材线虫侵染后进行信号转导的重要桥梁物质。  相似文献   
156.
目的:探讨血清对大鼠角膜感觉神经损伤修复的影响.方法: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只.选取大鼠右眼制作大鼠角膜神经损伤模型,实验组和对照组于损伤后分别用大鼠血清和生理盐水点眼,每日3次.分别于造模后2d、4d、7d、9d、11d、14d、28d采用自制角膜知觉测定计测量麻醉后大鼠双眼的角膜知觉,分别于造模后7d、14d、28d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角膜乙酰胆碱含量.结果:对照组2天、4天、7天的作用力均明显高于实验组,说明血清有促进角膜神经损伤修复的作用,但组间差异只有第7天的具有统计学意义(t=-2.459,P=0.028).实验组大鼠角膜知觉差不多在受伤后7天就基本恢复,对照组差不多在9~14天才恢复.对照组7天、14天的角膜乙酰胆碱含量低于实验组,但组间差异只有第7天的具有统计学意义(t=2.684,P=0.028).结论:血清可促进大鼠角膜感觉神经损伤修复.  相似文献   
157.
本试验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通过干旱胁迫下不同大豆品系电导率的变化以及酶活性的鉴定,同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对于不同大豆品种在干旱条件下的外渗电解质数量是不同的。不同品系抗旱性是有差异的,受旱后,它们体内酶活性的变化和膜伤害程度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58.
目的用ELISA检测试剂盒,探索一种恒河猴血清抵抗素(Resistin)定量的快速检测方法,初步建立各年龄段恒河猴血清抵抗素的正常参考值。方法选择用于人抵抗素检测的ELISA定量检测试剂盒,对恒河猴血清进行抵抗素的测定;按年龄段将实验猴分组,幼年组、成年组和老年组,每组10只,制备血清,检测抵抗素,并进行统计分析,初步建立各年龄段恒河猴血清抵抗素的正常参考值。结果用ELISA定量检测试剂盒测定恒河猴血清抵抗素数值稳定,幼年组、成年组和老年组的血清抵抗素正常参考值分别为(6 510±1 730)pg/mL、(5 880±1 250)pg/mL和(1 760±920)pg/mL,有随年龄增长而逐步降低的趋势,老年组极显著低于幼年组和成年组(P〈0.01)。结论人抵抗素ELISA检测试剂盒可以作为一种对恒河猴血清抵抗素定量的临时快速的检测方法,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其血清抵抗素正常参考值有逐步降低趋势。  相似文献   
159.
利用巢式PCR(nest PCR)的方法克隆斑马鱼血清淀粉样蛋白A基因,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SAA在斑马鱼胚胎发育时期的表达量呈现明显的“增长—稳定—增长”趋势.成鱼组织分布中,SAA在11个斑马鱼组织中均能检测到,在心脏和肝脏中相对高表达.  相似文献   
160.
采用酶电泳手段 ,测定了重庆北碚特产的缙云卫矛 (Euonymuschloranthoides) 3个居群 3 6个个体功能叶片的酯酶 (Es)和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的同工酶谱带 ,并进行二群体态数据编码 ,然后采用Sokal-Michener结合系数的加权平均法 (WPGMA)对各酶谱带相关数据进行聚类分析 ,并结合遗传杂合度 (He)、遗传相似性系数(I)、遗传距离 (D)等遗传分化度量指标的分析 结果表明 ,来自同一居群的个体 ,同工酶谱带相似性高、遗传杂合度小、遗传相似性系数大、遗传距离小 ;显示出居群内个体遗传分化小 ,而居群间的个体则相反 究其原因 ,可能是由其特殊的生殖方式和环境隔离所引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