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10篇
教育与普及   3篇
综合类   10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11.
用三种工艺提取鼠尾藻多糖,获得 ST_1、ST_2和 ST_3三个样品。提取物每日445mg/kg5%浓度,连续十天腹腔注射对小鼠肉瘤 S180均有抑制作用,抑制率分别为34.55%、55%和50%,其中 ST_2及 ST_3抑瘤效果均见显著(P<0.05及 P<0.01).提取物 ST_3对荷瘤小鼠血浆巯基水平有明显作用,连续10天腹腔注射提取物 ST_3,能使血浆内 SH 基含量降低29.59%—35.45%(P<0.01)。提取物 ST_1和 ST_3对荷瘤小鼠血浆A/G 比值有显著作用,提高了血浆内球蛋白浓度,用药组 A/G 比值较对照组低22—26%.提取物 ST_1对荷瘤小鼠压积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有一定影响,用药组 SOD 较对照组低30%.  相似文献   
112.
一种新的蛋白释放载体——水溶性壳聚糖纳米粒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春  扶雄  杨连生 《科学通报》2007,52(1):35-40
以三聚磷酸钠作为交联剂, 采用离子交联法制备了不同构成的水溶性壳聚糖纳米粒子(WSC NP). 以牛血清蛋白(BSA)为模型药物, 所制得的空载及载药WSC NP粒径、Zeta电位分别在35~190 nm和35~42 mV之间. 红外光谱证实了纳米粒子中水溶性壳聚糖的氨基与TPP的磷酸基团发生了交联反应. 考察了WSC NP蛋白药物释放的一些影响因素. BSA浓度的增加(0.05~1 mg /mL)提高了WSC的载药量但同时降低了负载率; 聚乙二醇的添加加速了WSC载体中BSA的释放; WSC的脱乙酰度(72.6%~90%)及分子量(3.5~15.8 kDa)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负载率而降低了释放率. 结果表明, 水溶性壳聚糖是一种极具应用潜力的蛋白药物释放载体.  相似文献   
113.
在模拟生物体生理条件下,利用荧光光谱、同步荧光光谱、分子模拟方法研究了不同温度下大黄酚与牛血清蛋白(BSA)之间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静态猝灭是导致大黄酚对BSA荧光猝灭的主要原因.通过计算热力学参数,可知该药物与蛋白的相互作用是一个熵增加和吉布斯自由能降低的自发过程,并由此推断大黄酚与BSA之间的作用力是以疏水相互作用为主.分子模拟研究表明:大黄酚能够进入BSA的疏水空腔,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不仅存在疏水作用,而且还有氢键作用,这与热力学分析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14.
Gd^Ⅲ-氨基多羧酸配合物(如Gd-dtpa、Gd-edta、Gd-ttha)常被作为磁共振成像(MRI)造影剂,其作用机制是通过体内局部组织中水分子氢核的弛豫速率而提高正常与病灶部位对比度或显示器官的功能状态和血液流动情况.本文报道了采用圆二色光谱法研究Gd^Ⅲ-三乙四胺六乙酸配合物与血清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影响因素,并发现二者之间存在着微弱的静电作用,而且这种作用随着配合物结构的不同而不同,这对选择适当的造影剂,降低Gd进入体内的数量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5.
基于牛血清蛋白在高良姜素-高锰酸钾-多聚磷酸体系中的化学发光反应,结合流动注射技术,本文首次建立了测定牛血清蛋白的流动注射-化学发光(FI-CL)新方法.在优化条件下, 化学发光强度ICL与牛血清蛋白的浓度在0.08~100 μg/mL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ICL=220.448 7.068C(r=0.999 7,n=9),检出限为0.01 μg/mL(3σ).对1.0 μg/mL的牛血清蛋白标准溶液进行11次平行测定,相对标准偏差为1.5%.该方法简单、快速、灵敏,用于合成样的测定,回收率在98.5%~100.2 %之间.  相似文献   
116.
用内源荧光法和动态光散射技术研究了不同实验条件下W/O型微乳液中阳离子偶联表面活性剂(C12H25(CH3)2N-(CH2)、-N(CH3)2C12H25&#183;2Br^-)(12-s-12,2Br^-.s=3、4、6)与牛血清蛋白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显示:微乳液体系中含水量、偶联表面活性剂的含量、牛血清蛋白的浓度、联接基团的长度以及外加盐等因素对表面活性剂/牛血清蛋白的相互作用都有较大的影响。体系中含水量增加.微乳液的最大荧光波长蓝移减小;偶联表面活性剂的含量影响了微乳液的最大荧光波长蓝移;牛血清蛋白浓度较高时.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较强;联接基团越长,两者之间相互作用越强.牛血清蛋白越易处于疏水环境中;而盐对偶联表面活性剂/牛血清蛋白静电相互作用有一定的屏蔽效应。  相似文献   
117.
本研究通过荧光光谱、热力学和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了六种不同的黄酮类化合物(Ⅳa~c和Va~c)与牛血清蛋白(BSA)的相互作用. Ⅳa~c和Ⅴa~c与BSA的荧光行为有定量关系,用Stern-Volmer方程计算的结果表明,Ⅳa~c和Ⅴa~c与BSA有明显的荧光猝灭,均为静态猝灭. 当单氟黄酮的氟原子处于对位时,与BSA的结合能力最好,当单氟黄酮醇的氟原子处于间位时,与BSA的结合能力最好,当单氟黄酮Ⅳa~c的C(3)具有羟基时,单氟黄酮醇与BSA的结合能力强于单氟黄酮. 计算出的Ⅳa~c和Ⅴa~Vc的热力学参数结果为ΔG<0、ΔH<0和ΔS<0,表明Ⅳa~c和Ⅴa~Vc与BSA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自发的放热过程,其相互作用主要依靠氢键和范德华力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