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丛书文集   5篇
教育与普及   2篇
理论与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117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探讨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下肢静脉血栓中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对45例下肢静脉血栓患者进行常规超声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检测,观察血栓形成的部位、大小及栓塞程度。结果左下肢28例,右下肢11例,双下肢6例。结论CDFI是一种无创快捷准确的检查方法,可以显示血栓的形态、类型、管腔阻塞情况、血流状态及急慢性病变。  相似文献   
42.
目的:回顾性了解我院自成立血透中心以来在血液透析过程中对血管通路(自体动静脉内瘘并发血栓瘀阻)应用药物干预的进展。方法:查阅大量相关文献,从口服、注射到外用等一系列抗凝、抗栓药物的应用进展进行归纳总结。结果:在血液透析中为了维护血管通路的畅通,无论是口服给药还是注射给药亦或是采取中药制剂外用在促进血管通路(自体动静脉内瘘)成熟及抗瘀溶栓中的应用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结论:中西药应用于促进透析患者血管通路(自体动静脉内瘘)及日常维护血管通路对抗血栓形成有相辅相成,取长补短之功效。  相似文献   
43.
血栓形成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栓形成严重威胁人类生命。我们从生物力学角度,多方面探讨了血栓形成的机理,发展了体外血栓形成装置,计算了形成血栓的流场。首次得到了血栓成分的定量结果。在更广泛范围内探讨了流速和温度对血栓形成的影响,初步探讨了血液有形成分的聚集过程,提出体外血栓的湿重可以作为唯一的检测指标。认为血栓和血块不同,血栓是血液处在血栓形成的激发状态下,在一定的流场中,血液有形成分聚集而形成的凝块,它有一定的结构,通常是不可自逆的,并对血栓形成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认为21世纪血栓形成研究必将会有重大的发展,以至完全突破。  相似文献   
44.
通过动物血栓体外实验,对比玉米球囊及光面球囊的血栓助溶效果.取中国白兔全血标本60份制成血栓,并分为4个球囊助溶组和1个对照组.助溶组分别采用光面球囊和玉米球囊助溶.计算血栓碎块残留率并比较组间差异.结果表明:溶栓率,所有球囊助溶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玉米球囊组优于光面球囊组(P0.05).血栓裂解,球囊助溶组的血栓块直径φ≥3.7血栓块残留率低于对照组(P0.05);玉米球囊组的φ≥3.7血栓块残留率低于光面球囊组(P0.05),而φ3.7血栓块残留率则均高于光面球囊组(P0.05).由实验数据可得,球囊助溶可提高溶栓率;相同压力下玉米球囊助溶效果优于光面球囊;球囊扩张压力对溶栓率及血栓裂解程度的影响均较小.  相似文献   
45.
水蛭素是从医用水蛭唾液腺中分离纯化的一种多肽,分子量约为7 kD.它是天然存在的最专一有效的凝血酶抑制剂,无明显毒副作用,用量低,因此可作为抗栓药物用于治疗血栓性疾病.RGD 序列是纤维蛋白原等粘附因子上以 Arg-Gly-Asp 为核心的小肽序列,通过与活化血小板上纤维蛋白原受体 GPⅡb/ Ⅲa 结合而导致血小板聚集.因此外源 RGD 序列可通过竞争性结合该受体而阻断血小板的聚集,抑制血栓的形成.RGD 序列与水蛭素融合可获得同时具有抗凝血酶和抗血小板聚集双功能的新型抗栓剂.本文首次报道重组水蛭素 HV3与 RGD 序列融合蛋白基因克隆并在枯草芽孢杆菌中表达的结果.  相似文献   
46.
超声波频率功率和血栓消溶率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基于超声波原理,观察研究了超声波频率、功率、血栓凝龄与血栓消溶率之间的关系。实验采用3种不同频率的超声波(1MHz,27kHz,20kHz)在不同的超声功率下作用于凝龄不同的血栓。结果表明:血栓发生消溶,且功率一定时,低频超声作用于血栓,消溶率越高;高频超声作用于血栓时,消溶率却较低;当频率一定时,血栓消溶率随着超声功率增加而增大;同时发现随着血栓凝龄的增加,血栓消溶率依次降低。因此,可以肯定,超声波具有溶栓效应,这为利用超声治疗血栓类疾病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47.
为研究复杂性疾病患者在血栓前状态的共性并探讨其意义,采用流式细胞仪、ELASA法、放射免疫法、全自动血凝分析仪等技术方法,检测复杂性疾病患者血小板表面P-选择素(CD62p)的表达,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及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剂(PAI-1)、血清内皮素(ET-1)及凝血4项即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结果表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复杂性疾病组血小板表面CD62p的表达及血浆PAI-1水平明显升高(P<0.05);复杂性疾病组血浆t-PA的含量明显降低(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肿瘤组血清ET-1水平明显升高(P<0.05)。上述指标与疾病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各疾病组APTT时间明显缩短(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各疾病组血浆FIB浓度明显升高(P<0.05)。其中肿瘤组血浆FIB浓度的变化比其他3个疾病组更为明显;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肿瘤组、糖尿病组及高血压组PT时间明显缩短(P<0.05);APTT,PT,TT进行疾病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由此得出结论:复杂性疾病患者血小板活化、凝血功能增强、纤溶功能减退,存在明显的血栓前状态。血栓前状态可能是贯穿于复杂性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的共同病理生理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8.
目的:探讨产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病因,提出早期预防诊断及治疗的方法。方法:对21例产后急性下肢DVT进行分析总结。结论:产生急性下肢DVT除生理性血液高凝状态及髂静脉受压外还与产妇年龄、体重以及产后活动少,剖宫产、产后感染等多种因素有关,因此,提倡产后早下床活动,降低剖宫产率,以预防DVT的发生,凝血四项检测可用于DVT的风险测定。  相似文献   
49.
为了开发一种stent涂层材料,使其具有一定的肝素缓释效果,以期对stenting技术中急性血栓形成的预防有所助益,通过对玉米醇溶蛋白-肝素微球的制备方法、微球粒径控制、体外肝素的释放动力学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玉米醇溶蛋白-肝素微球粒径可控,并具有一定的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