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丛书文集   10篇
教育与普及   8篇
理论与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134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蟾蜍及大白鼠进行人工降温达到低体温,用不同方式复温,以表现二者体温变化,曲线及致死低温界限不同,若保护大白鼠心区及脑部再降低体温,则致麻醉温度相应降低;当先复温心区,脑部,则复苏率提高。  相似文献   
102.
103.
用显微注射的方法将外源Lambda DNA导入去核的中华蟾蜍卵细胞中。DNA荧光染色显微观察和超微结构研究表明,在去核卵细胞中,外源Lambda DNA可诱发构建细胞核。注射后1h开始有核样结构形成,随后形成的重构核逐渐增多,3.5 h后基本恒定。重构核直径在8—23μm,具有类染色质、核膜孔、双层核膜等结构、核周隙较宽。本文结果证明,外源DNA能在去核卵细胞中诱导核重构的发生。本研究建立了去核卵细胞中核重构的实验模式。  相似文献   
104.
为了解氟对花背蟾蜍(Bufo raddei)的受精卵及蝌蚪的急性不良反应.本研究以花背蟾蜍为研究对象,观察不良反应行为并测量氟对不同发育期花背蟾蜍(受精卵,10、30和50日龄)的半致死质量浓度(LC50)和安全质量浓度(SC).结果显示,随着质量氟浓度的增高,其对受精卵发育的抑制作用增强. 96 h后,氟对10、30和50日龄花背蟾蜍的LC50分别为333、493和678 mg/L,SC分别为3、5和7 mg/L. LC50和SC均随花背蟾蜍日龄的增加而不断升高,花背蟾蜍的受精卵及幼体对氟不良反应较敏感.  相似文献   
105.
中华蟾蜍消化道组织学及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采用组织学,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中华蟾蜍消化道,结果表明:舌有粘膜腺,口咽腔具有皱褶,其粘膜为复层柱状纤毛上皮,口咽腔及食道粘膜中有巨型杯状细胞,食道至胃的粘膜层有丰富的粘液细胞,食道-贲门区具绒毛。这些是中华蟾蜍与摄食有关的重要适应性特征。整个消化道有5类粘液细胞-大型柱状粘液细胞,I型矮柱状粘液细胞,Ⅱ型矮柱状粘液细胞,巨型杯状细胞,普通杯状细胞。  相似文献   
106.
蟾蜍消化道肥大细胞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3种不同的固定方法、2种甲苯胺蓝染色方法,对蟾蜍胃和小肠的肥大细胞(mast cells,MC)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蟾蜍胃和小肠中均有MC分布;MC呈长梭形、圆形、卵圆形、不规则形,主要存在于粘膜固有层或粘膜下层内,并且有围绕血管、腺泡分布的趋向;胃的固有层内MC少于粘膜下层,小肠固有层内MC多于粘膜下层;胃和小肠肌层中的MC都较少.3种固定方法中,用Carnoy液固定效果最好.在快速甲苯胺蓝染色法中,组织结构清晰可辨,MC易定位,呈紫红色;在常规甲苯胺蓝染色法中,MC不易定位,被染成蓝色.  相似文献   
107.
对几种脊椎动物 (家鸽、蟾蜍、鲫鱼 )的红细胞渗透脆性、红细胞沉降率及红细胞比容几项生理特性进行了初步比较研究 .结果 :①家鸽红细胞最大渗透脆性为 0 .82 %± 0 .13 %NaCl溶液 (0 .5 0 %~ 1.0 0 % ) ,最小渗透脆性为 0 .44 %± 0 .0 4%NaCl溶液(0 .3 5 %~ 0 .5 0 % ) ;蟾蜍分别为 0 .2 1%± 0 .0 3 %NaCl溶液 (0 .18%~ 0 .3 0 % )和 0 .14 %± 0 .0 3 %NaCl溶液 (0 .10 %~ 0 .2 0 % ) ;鲫鱼分别为 0 .2 8%± 0 .0 4%NaCl溶液 (0 .2 2 %~ 0 .3 0 % )和 0 .2 0 %± 0 .0 3 %NaCl溶液 (0 15 %~ 0 .2 5 % ) .②家鸽红细胞沉降率为 4.2 4±2 .2 3mm/ 1h末 (1~ 10mm/ 1h末 ) ;蟾蜍为 11.0 3± 4.2 6mm/ 1h末 (4~ 2 7mm/ 1h末 ) ;鲫鱼为 3 .80± 0 .62mm/ 1h末(3~ 5mm/ 1h末 ) .③家鸽红细胞比容为 48.73 %± 7.11% (3 4.8%~ 5 9.2 % ) ;蟾蜍为 2 2 .77%± 8.5 2 % (7.3 %~ 41.8% ) ;鲫鱼为3 9.40 %± 7.5 3 % (2 2 .3 %~ 48.7% ) .本文对上述几种脊椎动物的红细胞生理特性的结果进行了统计学显著性检验 .  相似文献   
108.
采用HRP顺、逆行束路追踪法,对中华大蟾蜍延髓听觉核团的纤维联系进行了研究。将HRP分别注入内耳囊和延髓上橄榄核。在同侧第八脑神经和延髓背侧核获得顺行纤维和终末标记;在双侧髓背侧核(对侧为主)获得逆行标记细胞,顺行终末档坊出现在同侧外侧丘系核及中脑半环隆枕主核和对侧上橄榄核。  相似文献   
109.
本文用酶标胎球蛋白作为探针,在光镜水平对花背蟾蜍角膜早期发育中胎球蛋白结合位点(FBS)进行组化定位,结果表明FBS主要分布在角膜上皮层,胚胎发育至20期,FBS开始出现;在22期和23期,基底细胞中FBS减少,在基膜附近大量密集;24期FBS在基底细胞中再度增加而均一分布在上皮层,表层细胞游离面在25期在出现无FBS的区带,纤毛细胞中始终无FBS分布,而只在25期时其游离面出现FBS,认为FBS  相似文献   
110.
为了研究蟾蜍松果体的形态特征,并了解松果体在生物节律中所起的作用,运用常规的光镜样品制备技术,对松果体的细胞形态及其在冬眠期、非冬眠期的变化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显示,松果体的额器及脑上体都具有与视网膜感光细胞相似的细胞,称之为类光感细胞,因而它们具有感受光的能力;同时,根据细胞结构的观察以及两者所处位置的不同,认为额器具有比脑上体更强的感光性能.通过冬眠期与非冬眠期的细胞形态学比较,可以看到额器及脑上体的类光感细胞外节均有较明显的变化.冬眠期可见额器的类光感细胞外节排列规则,但数量减少,而脑上体的类光感细胞外节排列明显不规则,内有很多小泡,呈退化状态.额器及脑上体支持细胞的细胞质和类光感细胞线粒体的形态在冬眠扨亦有一定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额器及脑上体感光性能在冬眠期与非冬眠期是有差异的,脑上体在冬眠斯进入退化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