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96篇 |
免费 | 49篇 |
国内免费 | 53篇 |
专业分类
系统科学 | 30篇 |
丛书文集 | 56篇 |
教育与普及 | 46篇 |
理论与方法论 | 19篇 |
现状及发展 | 8篇 |
综合类 | 133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4篇 |
2023年 | 23篇 |
2022年 | 29篇 |
2021年 | 39篇 |
2020年 | 45篇 |
2019年 | 24篇 |
2018年 | 24篇 |
2017年 | 28篇 |
2016年 | 36篇 |
2015年 | 42篇 |
2014年 | 77篇 |
2013年 | 61篇 |
2012年 | 71篇 |
2011年 | 80篇 |
2010年 | 80篇 |
2009年 | 92篇 |
2008年 | 87篇 |
2007年 | 70篇 |
2006年 | 45篇 |
2005年 | 60篇 |
2004年 | 53篇 |
2003年 | 44篇 |
2002年 | 48篇 |
2001年 | 37篇 |
2000年 | 42篇 |
1999年 | 23篇 |
1998年 | 23篇 |
1997年 | 40篇 |
1996年 | 19篇 |
1995年 | 28篇 |
1994年 | 17篇 |
1993年 | 23篇 |
1992年 | 12篇 |
1991年 | 24篇 |
1990年 | 13篇 |
1989年 | 13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5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4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61.
862.
863.
864.
回转体上等螺旋角螺旋形刀刃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加转面上螺旋线的形成,给出了回转面上螺旋线螺旋角的广义定义,并在此基础上推导出了螺旋解角的解析表达式,探讨了回转面上等螺旋角螺旋线的条件,讨论了组合回转面上的等螺旋线的数学方程,所得到的结论为螺旋形刀刃锤急的设计、制造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65.
由于无缝线路的铺设使得在轨道内部形成了强大的温度应力,为了确保线路稳定必须把无缝线路的锁定轨温控制在规定的范围之内。这就要求我们每月对线路进行调查,对数据进行分析。本篇论文就是通过Microsoft office中的excel内含的强大的计算功能,对铁路无缝线路位移观测数据进行锁温计算和数据分析。 相似文献
866.
867.
铜铝复合散热片螺旋涨管专机设计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热效率较高的铜铝复合散热片中铜管与铝型材散热片的过盈配合联接进行受力分析,并进行了必要的计算,同时提出了螺旋涨管新工艺,使涨管时所需要的进给力大大减小;对螺旋涨管机中关键部件涨管头的结构特点与工作原理进行了说明,对设计的螺旋涨管机工作原理与结构特点进行了详细叙述,同时也对整个螺旋涨管专机进行了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868.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4):151-158
摒弃常规方法中管柱屈曲挠曲线的假设,建立垂直井筒内悬挂管柱的几何和接触双重非线性力学模型,虚拟较大的阻尼比,进行有限元计算。采用正向加载法得到管柱稳定的连续接触的螺旋屈曲构型;采用逆向加载法,根据螺旋屈曲构型,逐渐增加悬挂拉力,进行屈曲演变分析;并分析摩擦力和管柱长度对临界载荷的影响。结果表明:螺旋屈曲向正弦屈曲转变是突变的过程,屈曲模态构型包括螺旋屈曲构型、刚螺旋屈曲和正弦屈曲。摩擦力对临界载荷的影响甚微。随着管柱长度增加,各阶屈曲模态的临界载荷均逐渐减小并趋于常值。此方法适用于斜井、曲率井和水平井管柱的屈曲过程分析。 相似文献
869.
材料与方法 一、材料 试验于1994年1月1日在华南农业大学生物物理实验室(1)实验地进行,盆裁两年生‘糯米糍’荔枝(淮枝砧)3株,1月6日分别进行主干螺旋环剥(剥树皮宽2mm,1.2圈,螺距10cm,深达木质部),环剥(宽2mm,闭口一圈),并设对照(对主干不做任何处理)。处理前并用塑料覆盖加温。 二、方法 1、喂饲:于1994年1月6日下午每株树冠顶部强健的枝一条,有75片小叶,将该枝装入一透明密封塑料小室中,然后向小室反应瓶中加人75μciNa_2~(14)CO_3溶液和足量的1N盐酸,让其反应完全,4小时后中止喂饲,用5NNaOH回收过量的~(14)CO_2。 2、取样:(1)喂饲部位:分别在喂饲后0小时、48小时和72小时三个时间取源叶(小叶)25片及相应的枝;(2)非喂饲部位:分别在 相似文献
870.
三螺旋模式:产学研结合的理想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火学 《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0,(11):30-31
产学研结合的理想模式是:大学、企业和政府分别成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政策创新的主体,三者地位平等,彼此既有分工又适度交叉。三螺旋模式之所以是产学研结合的理想模式,原因在于三螺旋模式满足产学研结合理想模式的要求。推进我国的产学研结合,当务之急是政府应改变领导与管理的角色定位,与产、学两方地位平等,成为产学研结合不可或缺的政策创新主体。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