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1篇
教育与普及   14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现状及发展   2篇
综合类   39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2006年8月3日派比安台风(0606)接近登陆时,在距离台风中心东北180 km处有一强螺旋雨带生成,并随台风往陆地方向移动.本研究利用位于广州和深圳的新一代天气雷达所收集到的双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该螺旋雨带的回波结构和中尺度风场,并探讨其维持机制.雷达回波分析显示,雨带由多个对流单体组织成西北-东南走向的带状结构,长约200 km,宽约35 km.同过去研究中台风雨带气流结构呈准二维相比,该雨带在成熟时期的气流结构呈明显的三维特征.从雨带上游至下游,沿雨带方向风速显著减弱,而跨雨带方向风速则明显加强.在雨带上游,雨带内侧为外流,而雨带外侧3 km以下为内流.其中2 km以下气流进入雨带时逐渐减速并在雨带内形成强辐合,部分内流转为倾斜往外的气流.1 km以下,部分内流穿过雨带的强回波中心与雨带内侧的外流在雨带内边缘形成另一强辐合区.在雨带下游,在5 km高度以下雨带内外均侧为内流,其中2 km以下气流从雨带外部进入雨带时先加速,随后逐渐减速,在雨带内侧边缘形成最强的辐合上升运动后,随高度向外倾斜并在雨带外部形成下沉,部分下沉气流转为内流重新进入到雨带.由于雨带上、下游分别位于海洋和陆地上,因此海陆摩擦差异是造成雨带上、下游气流结构差异一个重要原因.而另一个原因是雨带上、下游同以台风中心为圆心的圆周切线间夹角不同.此外,雨带内的气流也表明由倾斜上升在雨带外侧下沉转化成的内流,对于雨带上、下游内流的加强和维持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2.
用镍片和PCl3分别作为催化剂和助催化剂,通过催化裂解乙炔制备出形貌规整的螺旋形碳纤维。采用扫描电镜(SEM)和X-射线衍射(XRD)对螺旋形碳纤维的组成和结构进行分析。通过恒流充放电、循环伏安(CV)和交流阻抗(EIS)等手段表征螺旋形碳纤维的电化学性能并对其储锂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50mA/g电流密度下,首次放电容量为513mAh/g,充电容量300mAh/g,经30个循环后可逆容量增至314mAh/g。对比分析螺旋形碳纤维与天然石墨的循环伏安曲线和充放电曲线,发现二者的储锂方式明显不同,天然石墨的主要储锂区间在低电位进行,而螺旋形碳纤维的储锂电压区间较宽。这与螺旋形碳纤维中存在着较多微孔和缺陷有关,这种结构有利于锂离子在材料中的快速存储,因此螺旋形碳纤维具有较高的大电流循环性能。  相似文献   
33.
利用PSU/NCAR的中尺度数值模式MM5,取1981年6月27日梅雨锋暴雨过程作为个例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的降水结果同华东中尺度天气试验实测取得的该暴雨过程的稠密降水资料分析结果相比较,发现直到中β尺度程度上,两者的分布结构和演变过程等基本特征都是近于一致的,不论在观测分析中还是模拟结果中,几乎与梅雨锋都平行,均出现了α尺度(南,北)双雨带,它们均由整个中β尺度雨团组织和近乎东移所成,双雨带之间  相似文献   
34.
Decadal northward shift of the Meiyu belt and the possible cause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Si  Dong  Ding  YiHui  Liu  YanJu 《科学通报(英文版)》2009,54(24):4742-4748
The feature of the decadal movement of the Meiyu belt and their association with East Asia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for the period of 1979―2007 is examined in this study. It is shown that the Meiyu belt of China has a decadal shift in the late 1990s. There is a remarkabl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periods before and after 1999, with the Meiyu belt mainly located to the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valley before 1999, but afterward mainly located in the Huaihe River valley. At the same time, a distinctive tropospheric warming and stratospheric cooling trend is found in the mid-latitudes of East Asia, which causes the upper tropospheric pressure surfaces upward bulging and the tropoause elevated in the subtropics and associated widening of the subtropical area over East Asia. Accompanying the subtropics widening, the subtropical westerly jet over East Asia shifts northward and the East Asia tropical Hadley circulation expands poleward, which results in the northward shift of the Meiyu belt.  相似文献   
35.
台风麦莎(Matsa)的波状降水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地面加密观测资料、中国风云2号卫星黑体亮度温度(TBB)资料以及NCEP1° × 1°再分析资料, 分析2005年8月登陆中国的台风Matsa大范围暴雨带的结构特征, 研究台风激发的大气波动、大气三维结构及其与台风雨带的关系. 采用观测实事、诊断分析与大气波动理论, 探讨这类台风引起的远距离暴雨带的形成机理. 结果表明: (ⅰ) Matsa雨带具有显著的波状分布特征和远距离传播特征. (ⅱ) 雨带从台风中心向北绵延达2000 km, 波长约500~1000 km, 波动周期12~24 h. (ⅲ) Matsa雨带分布的波状结构与台风周围大气的三维结构特征, 包括扰动涡度散度场、垂直运动场和水汽通量散度场等相应的波动变化特征有密切关系. (ⅳ) 观测实事和理论分析结果表明, Matsa北向传播的大型雨带分布特征与大气惯性波与大气重力内波的混合波特征有关. (ⅴ) 只有在适当的大气层结与合适的重力波垂直波数条件下, 台风扰动才能激发此类远距离传播的波动, 并形成大范围的波状雨带.  相似文献   
36.
在熔喷技术中气流场速度和温度的变化对纤维的拉伸细化有直接的影响.为研究螺旋形喷嘴熔喷流场的变化情况,利用Gambit建立几何模型,通过Fluent采用标准κ-ε两方程模型对高压、高速可压缩的气流场进行三维数值模拟,并通过试验测量对模拟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模拟和试验趋势变化基本吻合,模拟研究可实现预测流场特点及变化规律,还可为模头的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7.
介绍了外圆磨削条件下,工件常见的几种质量缺陷,分析了产生的原因,提出了控制质量缺陷的措施。  相似文献   
38.
《大自然探索》2007,(6):6-6
一名法国建筑学家在经过8年研究之后,创造了一种新颖的三维电脑模拟方法,可以证明已有4500年历史、高达146米的吉萨大金字塔是古埃及人从内到外修建的。他们当时在金字塔内部修了一条螺旋形坡道,坡道位于金字塔表面背后9~14米。  相似文献   
39.
包仲贤 《甘肃科技》2003,19(10):34-35
螺旋形弹簧在AutoCAD中的三维建模方法非常繁琐,介绍一种用Visual LISP实现的螺旋形弹簧三维参数化建模的方法,可使参数输入直观、方便地生成各种结构类型弹簧的三维零件模型。  相似文献   
40.
座落于密歇根湖畔的环保公寓螺旋锥型设计不仅仅是建筑学上一次出人意料的大胆创新:整座大厦共150层,楼身沿着顺时针方向旋转而上——这种设计能够引导风沿着楼的外立面上升,从而减轻在水平面上的冲击力对楼体的影响。由于风压被均匀分布在各个侧面,因此与同类的矩形建筑相比,这栋螺旋形摩天大厦的晃动幅度要轻微许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